第六十五章:红绸缠过的岁月与南瓜结出的光阴
夏至的蝉鸣裹着热浪,麻花辫女孩——如今已是初中生的周穗(家人说这是对周穗太奶奶的念想),正蹲在老槐树下给“记忆接力棒·第十二棒”石碑系红绸带。绸带是她用绣南瓜图案赚的钱买的,正红色,在烈日下像团跳动的火焰,边角还沾着点丝线的银亮。石碑上的“2144”被晒得发烫,旁边孩子们按的手掌印像浸了血的朱砂,在青灰色石面上透着滚烫的暖。
“周蘑老师说,红绸带要系在树荫扫过的地方,好让它跟着阴凉走。”周穗的手指在绸带上打了个“同心结”,结的形状像只振翅的蝴蝶——这是周苗太奶奶教她的,说“结要像日子,看着静,实则在飞”。蝉鸣落在绸带上,顺着结的纹路往下钻,在碑基的缝隙里藏着,像把夏天的声响锁进了时光。
树旁的南瓜架被晒得发蔫,竹条上缠着圈旧布——是社区的老人们在入夏前裹的,怕藤条被晒裂。藤蔓却长得疯,顺着竹架爬过了石碑顶,卷须缠着红绸带打了个死结,像在给时光系安全带。周穗给藤蔓浇着水,水珠落在小南瓜上,滚成圆滚滚的球,“这藤比太阳还急,才入夏就结了仨瓜,像怕赶不上趟似的。”她笑着说,叶子背面的绒毛沾着水汽,在阳光下闪得像撒了把碎钻。
社区博物馆的“时光长廊”里,新添了“物件对话”装置。戴上耳机,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会对第十二棒的新竹篮说:“小子,我当年装过的南瓜,够你编十年篮。”杨永革太爷爷的竹篾刀会拍着新竹刀的肩:“留三个豁口就够,多了晃手,就像日子,难太多站不稳。”“这些不是对话,是老人在教新人。”讲解员是周穗的同桌,指着屏幕上跳动的声波说,“你听这波长,石太爷爷和周蘑老师的笑声,频率都一样。”
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接力棒的夏天”:2034年的石蛋蹲在瓜架下擦汗,蓝布衫湿透了贴在背上;2044年的林小满给石碑遮着草帽,帽檐的影子落在“2044”上;2054年的小周在竹架旁编着篮,竹片在手里转得像飞;2064年的周芽数着藤上的瓜,手指点过一个又一个圆;2074年的周叶躺在树荫下磨石头,石屑混着汗珠子滚;2084年的周穗太奶奶摇着蒲扇,扇风里裹着桂花香;2094年的周禾给酒坛盖着湿布,水珠顺着坛沿往下淌;2104年的周蕊太奶奶剪着窗花,剪刀开合的声响脆如蝉;2114年的周籽太爷爷往土里埋籽,指缝漏下的阳光像碎金;2124年的周苗太奶奶系着红绸,结打得像只小蝴蝶;2134年的周蘑老师给藤浇水,水壶的影子在碑上晃;2144年的周穗系着新绸带,麻花辫上的汗珠坠成了串,像挂着串小太阳。
周穗的书包里,总躺着个铁皮饼干盒,是周蘑老师送的“接力信物”。盒子里装着第十二册“接力棒日志”,第一页贴着她和周穗太奶奶(照片)、周禾太爷爷(照片)、周蕊太奶奶(照片)、周籽太爷爷(照片)、周苗太奶奶(照片)、周蘑老师的合照:照片里的周穗太奶奶坐在藤椅上,手里的竹篮搭着片海棠;周禾太爷爷握着石蛋太爷爷的破竹篮,篮底的破洞漏出半颗南瓜籽;周蕊太奶奶站在雪地里,围巾上沾着霜花;周籽太爷爷蹲在磨盘旁,花生粉沾了满脸;周苗太奶奶的辫子上别着南瓜花,笑得露出虎牙;周蘑老师趴在南瓜架上,数着藤上的瓜,手指比着“十二”;自己则站在石碑前,麻花辫垂在胸前,辫梢的红绳系着颗小石子,像串会响的风铃。
“记忆工坊”的课表上,多了门“时光绣娘”课。孩子们学着在老布上绣新图案,却必须保留旧布的补丁——周蘑老师说,“新花要开在旧布上,才叫日子有根”。周穗绣的南瓜藤缠着块补丁,补丁是李淑琴太奶奶的竹篮布,她在补丁上绣了只小松鼠,正叼着南瓜籽往树洞里钻:“2034年的布,开了2144年的花。”她还跟着酿酒师的来孙学酿青梅酒,陶瓮上写着“第一百四十坛”,酿酒时要往坛里放撮晒干的蝉蜕,“太爷爷说,这样酒里就有夏天的劲”。
离芒种还有大半年时,社区发起了“时光乘凉”活动。周穗带着孩子们在老槐树下搭了个凉棚,棚顶铺着历年的红绸带旧料,从2034年的浅粉到2044年的淡红,风吹过时沙沙响,像老人们在聊天。“这些绸带晒了一辈子太阳,该歇会儿了。”周穗往棚柱上缠新绸,“等明年开挖时,再让它们见见新日子。”孩子们在凉棚下摆了排小竹凳,凳面刻着不同的年份,谁坐哪年的凳,就要讲个那年的故事。
周蘑老师的背有点驼了,却总在孩子们绣东西时,坐在树荫下看。看到谁的针脚太密,他就会说:“张大妈太奶奶说,线要松点,布才透气,就像日子,绷太紧会断,就像你攥沙子,越紧漏得越多。”有次周穗在补丁上绣得太满,他拿起剪刀,轻轻剪去两针:“你看,留个空,才像真的藤,哪有藤不长空当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镜头里的单身舞步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镜头里的单身舞步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