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五首·其一
王融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
……
赏析:
《游仙诗五首·其一》是一首借游仙主题表达对生命思考与追求的诗作。诗人在感慨生命短暂、命运无常中,展现出对道家修仙问道的执着,蕴含深刻思想与独特艺术魅力。 一、主题思想:生命忧思与仙道追求
1. 生命短暂与无常之叹:开篇“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诗人借桃李花期短暂、桑榆象征暮年,直抒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以秋蓬自比,担心像秋蓬在风雪中漂泊,突出对生命无常的恐惧。这种对生命有限性的认知,奠定全诗基调,反映古人对生命脆弱与短暂的无奈。
2. 求道修仙的坚定执着:“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诗人为求道修仙,踏遍山林,翻阅道家经典。“遍”“度”体现求道决心与坚持,对经典中真词妙说的探寻,表明对道家修仙理念的笃信,希望借修仙超越生命局限,追求永恒。
3. 历经磨炼的成长认知:“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诗人将人生比作长河萦回、曾山可砺,认识到生命虽充满曲折磨难,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坚韧,是求道修仙必经之路,深化对生命与修仙关系的思考。
二、艺术特色:意象营造与象征表意
1. 自然意象,烘托心境:诗中运用桃李、桑榆、秋蓬、风雪、长河、曾山等自然意象。桃李、桑榆描绘生命不同阶段,引发时光易逝之感;秋蓬、风雪渲染漂泊无常的氛围,烘托内心恐惧;长河、曾山象征人生磨难,使情感具形象载体,增强感染力。
2. 修仙意象,传递追求:槐岻、瑶碣、绿帙、丹经等修仙意象,代表求道修仙的环境与媒介。槐岻、瑶碣暗示神秘修行之路,绿帙、丹经承载道家智慧,传递对仙道的向往与追求,增添神秘氛围与文化底蕴。
三、结构层次:层层递进,逻辑连贯
1. 起笔感慨,奠定基调:前四句以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起笔,引发读者共鸣,为下文求道修仙铺垫,使读者理解追求仙道的缘由。
2. 中间叙述,表明决心:“习道遍槐岻”至“丹经流妙说”,叙述求道修仙过程,展示坚定决心与对道的探索,与前文生命之忧形成因果关联。
3. 结尾升华,深化主题:“长河且已萦,曾山方可砺”总结,将生命磨难与求道联系,升华主题,使诗歌从单纯感慨与追求,上升到对生命与修仙关系的哲理思考,富有深度。
……
解析:
1. 桃李不奢年,桑榆多暮节
- 字词与意象:“桃李”通常是青春美好、生机活力的象征,在诗中代表人生的青春阶段。“奢年”指长久的岁月,“不奢年”表明桃李花期短暂,暗喻青春时光转瞬即逝。“桑榆”,古人常以其指代日落之处,后引申为晚年。“暮节”强调人生步入晚年时期。
- 深层含义:诗人以桃李花期的短暂和桑榆所代表的暮年,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地表达出对时光迅速流逝的感慨,传达出人生从青春年少到垂垂暮年的快速转变,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与喟叹。
2. 常恐秋蓬根,连翩因风雪
- 字词与意象: “秋蓬”即秋天的蓬草,蓬草在秋季枯萎,其根易断,常随风飘飞,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漂泊无定的人生境遇。“连翩”形容秋蓬在风中连续不断飘动的样子。“风雪”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与不确定性。
- 深层含义:诗人用“常恐”二字,直接表明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担忧,将自己比作秋蓬根,生动地展现出对人生如同秋蓬般在恶劣环境中漂泊不定、难以自主的恐惧,突出了对生命无常的忧虑。
3. 习道遍槐岻,追仙度瑶碣
- 字词与意象: “习道”明确表达了诗人修习道家学说、追求道家真谛的行为。“槐岻”指生长着槐树的山丘,在传统文化里,山林常是道家修行者隐世清修之地,象征着远离尘世的修行场所。“追仙”体现对仙人境界的向往与追寻。“瑶碣”指美玉般的石碑,可能象征着通往仙境的标识,或带有神秘力量、指引修仙之路的事物。
- 深层含义:“遍”和“度”两个动词,展现出诗人为了习道追仙,不辞辛劳,踏遍长满槐树的山丘,跨越带有神秘色彩的瑶碣,充分体现出其对求道修仙的坚定决心与执着追求。
4. 绿帙启真词,丹经流妙说
- 字词与意象: “绿帙”指绿色书套的书籍,在古代,道家经典常以绿色书套装帧,这里代指道家典籍。“启”为打开之意,意味着诗人开始探寻经典中的奥秘。“真词”表示道家经典中蕴含的真实、高深且具有启迪意义的言辞与道理。“丹经”是专门讲述炼丹术、修仙方法等内容的道教经典。“流”有流传、蕴含之意,“妙说”指奇妙、精妙的学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