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咏诗?夕行闻夜鹤
沈约
愍此行役劳,夜闻夜鹤唳。
清心听鸣唳,寂寞此何世。
声随羽仪远,势与云路次。
九皋既已失,兹安所自寄。
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气。
不羡仓庚荣,高视霜蓬外。
……
赏析:
《八咏诗·夕行闻夜鹤》是沈约所作,诗人借夜行途中听闻夜鹤鸣叫,以夜鹤自喻,抒发了行役之苦、内心的迷茫以及对高远志向的坚守。
一、主题思想
1. 行役之苦与孤独感:开篇“愍此行役劳,夜闻夜鹤唳”,直接道出诗人因行役而疲惫不堪,夜间听闻夜鹤鸣叫,奠定了全诗愁苦、孤寂的情感基调。行役的艰辛使诗人内心充满疲惫与无奈,夜鹤的鸣叫在寂静的夜晚更增添了孤独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精神上的孤独。
2. 对理想与归宿的迷茫:“九皋既已失,兹安所自寄”,“九皋”作为鹤理想的栖息之地,其失去象征着诗人理想归宿的破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未来方向的迷茫与困惑,不知该将自己的身心寄托于何处,体现出对人生道路的思索与探寻。
3. 坚守志向与超脱情怀:尽管面临困境,诗人仍发出“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气。不羡仓庚荣,高视霜蓬外”的感慨,表明自己要像夜鹤一样养精蓄锐,坚守如鹤般高洁、超脱的志向,不羡慕如仓庚鸟般世俗的荣耀,体现出诗人对高远志向的执着追求和对世俗的超脱态度。
二、艺术特色
1. 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巧妙地借助夜鹤这一形象,将自身的情感与志向寄托其中。通过描写夜鹤的鸣叫、姿态、失去栖息地等,映射自己行役的困苦、理想的迷茫以及对高洁志向的坚守。如以夜鹤“声随羽仪远,势与云路次”的凌云之姿,展现自己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以夜鹤失去九皋,表达自身理想归宿的失落,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2. 氛围营造与情感烘托:诗中通过对夜鹤鸣叫这一声音元素以及夜晚寂静环境的描绘,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清心听鸣唳,寂寞此何世”,在寂静的夜里,诗人静心聆听夜鹤鸣叫,这种氛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所处世界的迷茫之感,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 对比映衬,突出主旨:“不羡仓庚荣,高视霜蓬外”一句,将夜鹤(实则是诗人自比)与仓庚鸟进行对比。仓庚鸟象征着世俗的荣耀,而夜鹤则代表着超脱与高洁。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不慕世俗、坚守自身志向的高尚情怀,使诗歌的主旨更加鲜明。
4. 语言简洁,表意深刻:整首诗语言简洁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思想。如“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气”,短短十个字,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自我修养、坚守志向的决心,用词精准,意味深长,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
解析:
1. 愍此行役劳,夜闻夜鹤唳
- 解析:“愍”体现诗人对自身行役劳苦的悲悯。开篇直陈因行役疲惫不堪,于夜途中闻夜鹤啼叫。行役之苦是当时文人常遇困境,借夜鹤唳声营造孤寂氛围,为全诗奠定愁苦基调,引出下文因鹤声引发的诸多感慨。
2. 清心听鸣唳,寂寞此何世
- 解析:“清心”表明诗人摒弃杂念,专注鹤鸣,试图从中寻慰藉或启示。在寂静夜中听鹤唳,油然而生“寂寞”之感,“此何世”疑问,反映对所处时代与人生境遇迷茫,体现内心孤独与对现实困惑,从听鹤行为转入内心感慨。
3. 声随羽仪远,势与云路次
- 解析:描绘夜鹤鸣叫着渐行渐远,其姿态似要与云路并肩。“羽仪”刻画鹤身姿优雅,“势与云路次”展现鹤志向高远,暗示诗人虽处困境,仍有追求高远境界与理想的渴望,借鹤姿表达自身对超脱与不凡的向往。
4. 九皋既已失,兹安所自寄
- 解析:“九皋”原指鹤理想栖息处,诗里象征诗人理想归宿或精神寄托。“既已失”表明理想破灭,“安所自寄”的疑问,传达出诗人不知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与失落,深刻体现面对人生困境时内心的彷徨无措。
5. 且养凌云翅,俯仰弄清气
- 解析:“且”表暂且,诗人自我宽慰,决定像鹤养“凌云翅”般提升自我能力与修养。“俯仰弄清气”描绘在天地间呼吸清新之气,体现追求内心纯净与精神超脱,表明诗人困境中不气馁,坚守对高远志向追求,等待实现抱负时机。
6. 不羡仓庚荣,高视霜蓬外
- 解析:“仓庚”指黄鹂,象征世俗荣耀。诗人直言不羡慕仓庚的荣耀,“高视霜蓬外”,展现超脱世俗姿态,目光高远,超越眼前困境与世俗繁华,强调坚守自身高洁志向与独立人格,不为世俗诱惑动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