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
潘岳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
引领望京室,南路在伐柯。
大夏缅无觌,崇芒郁嵯峨。
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
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
朱博纠舒慢,楚风被琅邪。
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
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
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
岂敢陋微官?但恐忝所荷。
……
赏析:
《河阳县作诗二首·其二》是潘岳任职河阳期间所作,通过描绘河阳的自然景观、抒发对京城的情思以及表达对政务的思考,展现出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思想。
一、主题思想
1. 自然与人生感慨:诗歌开篇描绘了傍晚河阳的自然景色,阴云、洪河、川气、惊湍等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变幻,归雁、游鱼、鸣蝉、时菊又为画面增添了生命的灵动与季节的特色。诗人借自然之景,或感慨生命的流逝,或表达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如自然万物各有其态,自己却远离京城,身处异地,引发对自身命运的思索。
2. 对京城的眷恋与忧虑:“引领望京室”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京城的深切眷恋,京城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承载着他的理想与回忆。然而,“总总都邑人,扰扰俗化讹”则透露出他对京城繁华背后世俗风气讹变的忧虑,反映出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责任感。
3. 为政理念与自我反思:“黔黎竟何常,政成在民和”表明诗人深知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政治治理成功的关键在于百姓和睦。“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以宓子贱治理单父而百姓歌颂为例,表达自己虽身为河阳县令,却担心不能像宓子贱一样赢得百姓赞誉,体现出诗人对自身政绩的期望与自我反思,展现出积极的从政态度和担当精神。
二、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的写景艺术:诗中自然景色描写生动且富有层次感。先以宏大的视角描绘阴云、洪河、川气、惊湍等壮阔之景,营造出雄浑的氛围;接着以细腻笔触刻画归雁、游鱼、鸣蝉、时菊等细微之物,增添画面的生动感与季节感。这些景色并非单纯的描绘,而是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如阴云、湍急之景烘托出他内心的压抑与不安,归雁、游鱼暗示着他对自由与归宿的向往,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2. 巧妙的比喻与用典:运用多个比喻来表达复杂情感与思考。“依水类浮萍,寄松似悬萝”将都邑之人比作浮萍和悬萝,形象地写出人们在世俗中漂泊、依附的状态。“曲蓬何以直?托身依丛麻”以曲蓬和丛麻为喻,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暗指自己期望在河阳做出政绩需要良好的条件与支持。同时,“位同单父邑,愧无子贱歌”使用宓子贱的典故,借古喻今,使表达更加含蓄且富有文化底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3. 情感表达的递进与深化:诗歌情感从对自然景色的感触,到对京城的眷恋与忧虑,再到对为政理念和自身职责的思考,层层递进,逐步深化。这种情感的推进使诗歌的主题更加丰富深刻,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以及他在不同层面上的思考与追求。
三、文学价值
1. 反映时代风貌与文人心态:此诗为研究魏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提供了重要素材。通过诗人对京城世俗风气的描述,可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状况;而诗人在诗中展现出的对仕途的期望、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自我反思,反映出魏晋文人积极入世又对现实有所思考的普遍心态,有助于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文化与思想。
2. 丰富诗歌表现手法:潘岳在诗中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比喻、用典等,丰富了魏晋诗歌的表现形式。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在抒情、表意上更加生动深刻,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推动了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
……
解析:
1. 日夕阴云起,登城望洪河
- 解析:点明时间为傍晚,“阴云起”营造出压抑氛围,诗人登城远望洪河,为下文写景做铺垫,奠定全诗略带沉郁的基调。同时,登高望远这一行为常引发情思,暗示诗人将借景抒情。
2. 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岩阿
- 解析:描绘出河上水汽升腾,弥漫山岭,湍急水流冲击山岩曲折处的画面。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展现出自然景观的雄浑壮阔,“冒”“激”二字生动地表现出水汽的动态与水流的冲击力,体现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3. 归雁映兰畤,游鱼动圆波
- 解析:归雁与兰草田、游鱼与圆波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归雁南飞暗示季节变化,也可能寄托诗人思乡或思归之情;游鱼动波增添生机,与前文雄浑之景形成对比,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展现自然的多样与和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