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地位与影响
《游天台山赋》在东晋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山水赋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摆脱汉大赋铺陈堆砌的风格,注重对自然山水的细腻刻画和内心感悟的表达,为后世山水文学发展奠定基础。其融合玄理与山水描写的手法,影响诸多文人创作,启发后世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深入思考,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
解析:
1. 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
- 解析:此句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地指出天台山是山岳之中神奇秀丽的代表。“盖”字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突出了作者对天台山独特地位的认定。这种开门见山的表述,为全文定下了对天台山极力赞美的基调,让读者迅速聚焦于这座神奇的山岳。
2. 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
- 解析: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将海上的仙山方丈、蓬莱与陆地上的名山四明、天台相提并论。表明无论是海上仙岛还是陆地山岳,天台山都能在众多名山胜地中占据一席之地,进一步凸显了天台山的不凡,暗示它具有如同海上仙山般的神秘与神奇特质。
3. 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 解析: “玄圣”指道家的圣贤,“游化”表示往来游赏、教化;“灵仙”即神仙,“窟宅”意为居住的洞府。此句表明天台山是神圣仙人活动的场所,赋予了天台山浓厚的神话色彩和超凡脱俗的气质,解释了它在作者心中地位尊崇的原因,也为后文对天台山奇幻景象的描写埋下伏笔。
4.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 解析:此句全面概括天台山的特点。“峻极之状”描绘其山势高峻到极致的形态,“嘉祥之美”强调它具有祥瑞美好的特质。“穷山海之瑰富”,“穷”有穷尽之意,说明天台山汇聚了山海间所有瑰丽丰富的景致;“尽人神之壮丽”则表明它融合了人间与仙境的壮丽。作者用极致的语言,全方位地赞美了天台山无与伦比的魅力。
5. 所以不列于五岳,阙载于常典者,岂不以所立冥奥,其路幽迥。
- 解析:作者在此处设问自答,解释天台山未被列入五岳且在常规典籍中记载缺失的原因。“冥奥”形容天台山所处之地幽深奥秘,“幽迥”表示道路曲折遥远。这种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得常人难以到达,进而导致它在主流记载中缺席,从侧面反映出天台山的神秘与独特,引发读者对其更多的好奇。
6. 或倒景于重溟,或匿峰于千岭。
- 解析:这一句通过奇特的想象描绘天台山的奇异景象。“倒景”即倒影,“重溟”指深海,说天台山的山峰倒影有时能映现在深海之中,极言其高耸,仿佛能与深海相接;“匿峰于千岭”则表示它的山峰有时隐藏在千山万岭之间,凸显其位置隐秘,增添了天台山的神秘莫测之感。
7. 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
- 解析: “始”与“卒”分别表示起始和最终,描绘了前往天台山路途的艰难与荒凉。“魑魅之涂”表明起始要经过鬼怪出没的恐怖路途,“无人之境”说明最终踏入的是渺无人烟的地方。此句从侧面衬托出天台山的偏远与神秘,常人难以企及,也暗示了作者前往的决心和勇气。
8. 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
- 解析:进一步强调天台山的难以到达。“举世罕能登陟”说明普天下很少有人能够攀登上去,突出其攀登难度之大;“王者莫由禋祀”表示即便贵为帝王,也无法前往祭祀。这两句从人的能力极限和帝王的无奈,再次凸显天台山的幽僻,解释了它不被常人熟知和在常规记载中缺席的原因。
9. 故事绝于常篇,名标于奇纪。
- 解析: “故事绝于常篇”承接上文,由于天台山难以到达,所以它的事迹在一般的书籍篇章中没有记载;“名标于奇纪”则表明虽然在常规典籍中不见其详,但它的名字却在一些专门记载奇异事物的书籍中标示出来。此句再次强调天台山的独特性,虽不常见于普通记载,却因其奇异在特定记载中留下名号。
10. 然图像之兴,岂虚也哉!
- 解析:面对天台山在现实记载中的奇特状况,作者发出感慨。“图像之兴”指描绘天台山的图像出现,“岂虚也哉”以反问的形式,强调这些图像的出现并非毫无根据,暗示天台山虽神秘难至,但它的神奇确有其事,引发读者对天台山真实面貌的遐想。
11. 非夫遗世玩道,绝粒茹芝者,乌能轻举而宅之?
- 解析:作者在此运用反问,指出如果不是超脱尘世、研习道学、辟谷食芝(不食五谷,以灵芝等仙草为食)的人,谁能轻易飞升而栖居在天台山呢?通过这种表述,一方面强调天台山的超凡脱俗,只有具有特殊修行和境界的人才能与之契合;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作者对这种超脱境界的向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