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洛道中作?其一
陆机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
赏析:
《赴洛道中作·其一》是西晋诗人陆机的作品,此诗真切地描绘了诗人赴洛阳途中的所见所感,深刻地反映出其复杂的心境与离乡的哀愁。
(一)情感真挚,直抒胸臆
1. 开篇奠定基调:诗的开篇“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诗人紧扣“赴洛”主题,以质朴的语言直接倾诉离别之苦。“呜咽”一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与亲人分别时泣不成声的情状,将那份对亲人和故乡的不舍之情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瞬间奠定了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
2. 直言无奈缘由:“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通过设问自答的方式,直白地道出自己踏上旅途是因为被世俗的罗网所束缚,表达出对身不由己处境的无奈与感慨,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 孤寂之景衬孤独情:“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随着行程的推进,诗人渐行渐远,眼前出现的是空旷无人的野途,这种孤寂的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仿佛他在这茫茫世间孤立无援,强化了离乡背井的凄凉氛围。
2. 荒僻之景增悲凉感:“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山泽迂回、草木幽深的景象,又以虎啸、鸡鸣、哀风、孤兽等元素,构建出一幅荒僻、阴森且惊悚的画面。这些景象不仅增添了旅途的恐怖色彩,更深刻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恐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不安与痛苦。
(三)细腻描写,生动传神
1. 旅途细节描绘:诗中对旅途的描写极为细腻,从出发时“总辔登长路”的动作,到途中对山泽、林薄、虎啸、鸡鸣等自然景象的细致刻画,以及“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中对风与兽动态的描绘,都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漫长、艰辛与恐怖,让读者如临其境。
2. 心理情感刻画:在心理描写方面同样细腻入微,“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一个“叹”字,一个“结”字,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具象化,把那种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眷恋刻画得入木三分;“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则进一步深入剖析了诗人触景生情后的复杂心理,将那份深沉的哀伤与纠结的思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1. 启程离别:诗歌开篇叙述启程的情景,通过告别亲人的场景,抒发不舍之情,并说明离家的原因,为全诗展开奠定基础。
2. 途中见闻与感受:中间部分详细描写旅途所见之景,从孤寂的野途到荒僻惊悚的山林景象,随着行程推进,景象的变化也反映出诗人心境的逐步变化,层层深入地渲染出孤独、悲凉的氛围。
3. 情感升华:结尾“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诗人停下脚步凝望故乡,由之前的借景抒情转为直接抒情,将离乡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悲悯之情推向高潮,使全诗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巧妙的借景抒情、细腻的描写以及严谨的结构,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赴洛途中的复杂情感与心路历程,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
解析:
1.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 解析:“总辔”意思是拉紧马缰绳,意味着诗人准备启程。诗人拉紧缰绳,踏上了漫长的赴洛之路,“呜咽”一词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与至亲告别时,因不舍而低声哭泣的情景。开篇便直入主题,点明离乡背景,强烈的不舍之情扑面而来,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情感基调。
2.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 解析:这里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借问”表示假设有人询问,“子何之”即你要去哪里,“世网”将世俗事务比作一张大网,“婴”是缠绕的意思。诗人给出的答案是自己被世俗的罗网所缠绕,不得不踏上行程。此句表明离家并非本意,而是为世俗所迫,流露出深深的无奈。
3.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 解析:“永叹”即长久叹息,体现诗人内心的愁绪不断。“遵”是沿着,“北渚”指北方的水滨,诗人沿着北方的水边走,心中却一直思念着故乡。“遗思”指留下的思念,“结”字将无形的思念具象化,仿佛思念在南方的渡口凝结。“南津”代指故乡,这句通过空间上南北的对比,突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