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
赏析:
左思的这首《杂诗》,以其深邃的情感、鲜明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与时光流逝的感慨。
一、借秋景起兴,奠定基调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诗的开篇,左思便以秋风、白露、柔条、绿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索、衰败的秋景图。秋风凛冽,白露凝结为霜,原本柔软的枝条在秋风中迅速变硬,绿叶也日渐枯黄。这些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秋季自然界的变化,更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情感基调。同时,秋景的变化也暗示着时光的无情流逝,如同树叶由绿变黄,人的青春年华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为后文诗人的感慨埋下伏笔。
二、明月晨雁,烘托孤独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诗人将视角从地面的秋景转向天空。明月从云崖后缓缓升起,洒下皎洁的素光,照亮了整个庭院。诗人推开窗户,眼前是晨雁嗷嗷鸣叫着在空中翱翔。明月的清冷光辉与晨雁的孤鸣,进一步强化了孤独、寂寥的氛围。明月象征着高远、清冷,它高悬天际,与诗人孤独的身影相互映照;晨雁则代表着漂泊、迁徙,它们的嗷嗷叫声在空旷的清晨显得格外凄凉,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未来的迷茫。这几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清冷、开阔又充满孤寂感的画面,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和心境。
三、直抒胸臆,凸显壮志与无奈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为直接抒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诗人怀有高远的志向,以四海为局,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伟业。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将他困于这空荡荡的厅堂之中,壮志难酬。 “高志” 与 “空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凸显出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读者深切感受到他的无奈与愤懑。这种直抒胸臆的表达,将诗人内心的痛苦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引发读者的共鸣。
四、感慨时光,深化主题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诗人在诗的结尾,发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深沉感慨。少壮之年转瞬即逝,不会永远停留,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在每一个岁末都不禁心生慷慨之情。这种感慨不仅仅是对个人青春不再的惋惜,更是对壮志未酬的焦虑。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而诗人却依然被困于现实的困境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这种对时光和人生的思考,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整首诗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抒发,更上升到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展现出左思诗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整首诗结构严谨,从秋景的描绘入手,逐步深入到诗人内心世界的刻画,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左思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所产生的复杂情感,体现了 “左思风力” 那种笔力雄健、情感深沉的独特风格。
……
解析:
1.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 字词:“冽冽”,形容风声寒冷。
- 解析:诗开篇描绘秋风呼啸,寒意凛冽,白露在清晨已然凝结成霜。这两句以典型的秋季景物,勾勒出一幅萧索、寒冷的画面,渲染出凄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同时暗示时光流转,暮秋已至。
2.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 字词:“柔条”,柔软的树枝;“旦夕”,早晚;“劲”,变硬、变坚韧。
- 解析:此句描写树木枝条在秋风的吹拂下,从柔软变得刚劲,树叶也在日夜之间逐渐枯黄。通过对树木变化的细致描写,进一步强调了秋意的浓重,展现出时光流逝对万物的影响,暗示生命在时光面前的脆弱与无奈,为下文诗人的感慨埋下伏笔。
3. 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
- 字词:“云崖”,高峻的山崖;“皦皦(jiǎo)”,洁白明亮的样子;“素光”,洁白的光辉。
- 解析:明月从高峻的山崖后缓缓升起,洒下皎洁明亮的光辉。描绘出一幅静谧、高远的夜空景象,明月的出现给前面萧瑟的秋景增添了一份清冷之感,以静衬动,强化了孤独、寂寥的氛围,也为诗人的思绪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4.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 字词:“披轩”,推开窗户;“嗷嗷(áo)”,雁叫声。
- 解析:诗人推开窗户,面对前庭,此时听到嗷嗷鸣叫的晨雁在空中飞翔。这里由静景转为动景,晨雁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却又增添了几分凄凉。晨雁的迁徙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也象征着漂泊与动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未来的迷茫相呼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