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腥风卷着冰碴子往领子里钻。陈志远踩着码头湿滑的青苔,看着渔民老孙头将一筐筐发臭的带鱼倒进海里,灰白的鱼肚在墨绿的海面上翻腾,像一片片裹尸布。
"全完了......"老孙头的手在发抖,指缝里嵌着鱼鳞和冰碴,"头天晚上还好好的,运到省城就这德性。收购站不要,饭店也不要......"老人突然蹲下来,抓起一条烂鱼砸向岸边,"三百块钱啊!我孙子看病的钱!"
腐烂的鱼尸在陈志远脚边爆开,脓液溅上他的皮鞋。他蹲下身,与老孙头平视:"从这儿到省城多远?"
"百八十里地。"老孙头用袖子抹了把脸,"用冰镇着,可这鬼天气......"
陈志远望向码头其他渔民,几乎每家都在倒鱼。有个年轻女人一边倒一边哭,她怀里的小孩吮着手指问:"妈,咱不吃鱼了吗?"
回程的吉普车上,陈志远一直没说话。副驾驶的周雅翻着采访本:"我问过了,整个渤海湾每年因为运输腐烂的海产品损失上千万。去年有批对虾,本来要出口日本......"
"冷链。"陈志远突然说。
"什么?"
"冷链物流系统。"陈志远眼睛发亮,"从捕捞到销售全程低温。美国四十年代就有了,日本六十年代普及。"他猛地拍了下方向盘,"我们得建这个!"
周雅疑惑地看着他:"可是志远,咱们连冷藏车都没有......"
"马上就会有了。"
三天后,陈志远站在县郊一座废弃的肉联厂冷库前。铁门上的锁锈死了,张建军直接用钢钳拧断。推开门的瞬间,霉味混着氨水的刺鼻气息扑面而来,昏暗的库房里,巨大的氨制冷机组像头沉睡的钢铁怪兽。
"这玩意儿比我爷爷都老。"张建军踢了踢锈蚀的管道,"苏联援建的,至少二十年没用了。"
陈志远却如获至宝,抚摸着机组上模糊的俄文铭牌:"能用吗?"
"给我三个月,再加五万块钱。"张建军摘下手套,"不过志远,你想清楚,这行当水太深。我听说赵建国的小舅子垄断了全省冷藏车配件......"
"所以更要干。"陈志远的目光扫过结满蛛网的库房,"先改造这个冷库,再搞冷藏车。一年之内,我要让老孙头的带鱼鲜着进省城!"
改造工程比想象的更艰难。氨制冷系统年久失修,张建军带着五个工程师吃住在工地,图纸画了又改,改了又废。第一次试机时,一段老化的管道突然爆裂,喷出的氨气让三个工人当场昏迷,幸亏秦雪带着防毒面具冲进去救人。
事故发生后,县安监局贴了封条。陈志远在工地外蹲了一夜,清晨时发现张建军偷偷钻了进去。
"你疯了?"陈志远追进去拽他,"不要命了?"
张建军满脸油污,眼睛却亮得吓人:"志远,我发现个宝贝!"他指着爆裂的管道断面,"你看这管壁厚度,老毛子的工艺真他妈扎实!我算了下,如果改用氟利昂,把压力提高百分之二十......"
两个月后,改造后的冷库重新开机。当温度计稳稳停在零下十八度时,工棚里爆发出欢呼。陈志远把第一筐试验品——老孙头送来的带鱼——放进库房,七天后取出时,鱼眼依然清亮,鳃色鲜红。
"神了!"老孙头捧着鱼像捧着金元宝,"陈厂长,这鱼送我老伴看看行不?她不信现在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
冷链建设的消息不胫而走。一天早晨,陈志远刚到办公室,就听说有"外国专家"来访。来人是个身材魁梧的苏联人,自称是"渔业考察团"的技术顾问伊万诺夫。
"你们,这个,很好。"伊万诺夫用生硬的中文说,指着冷库,"但是,太贵。"他比划着,"中国农村,应该用这个。"说着从公文包里取出几张照片。
照片上是西伯利亚渔民用棉被包裹鱼获,夹层塞满冰块的土办法。伊万诺夫解释道:"高科技+土办法,最经济。"
陈志远茅塞顿开。当晚的策划会上,他提出"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研发高端制冷设备,另一方面推广改良版的"棉被冷链"——用志远食品厂的特制保温棉被,配合定点设立的加冰站。
"每个环节温度可控,成本只有纯机械冷链的三分之一。"陈志远在黑板上写下一串数字,"关键是布点,从渔港到省城,每五十公里一个加冰站。"
"赵家会让我们顺利建站?"张建军问。
陈志远笑了:"记得咱们收购的那些倒闭供销社吗?"
三个月后,当第一批"棉被冷链"带鱼运抵省城时,引起了小小轰动。菜市场里,老孙头亲自操刀卖鱼,嗓子都喊哑了:"渤海湾带鱼,跟刚捞上来一样鲜!"家庭主妇们排起长队,有人甚至捏着鱼鳃闻了又闻,不敢相信这季节还能有这么新鲜的海货。
躲在人群中的陈志远注意到,有个戴鸭舌帽的男人买了条鱼就匆匆离开。他悄悄跟上,看见那人钻进一辆黑色伏尔加——车牌是赵建国公司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