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挺热闹。"周雅环视四周,相机已经挂在脖子上,"陈主任不介绍一下?"
接下来的场景活像前世的企业视察。陈志远领着周雅参观"仓库"(其实是粮仓隔出的角落)、"财务室"(用门板搭的桌子)、"运输队"(苏支书那台老拖拉机)。每到一个环节,周雅都会突然抛出尖锐问题,同时快门声不断。
"这位是?"镜头突然对准了苏晓梅。
"我们会计,苏晓梅同志。"陈志远介绍道,"红旗村支书的女儿。"
苏晓梅红着脸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绞着衣角。周雅若有所思地看了看她,又看看陈志远,突然问:"你们怎么分账?"
空气瞬间凝固。苏晓梅求助地望向陈志远,后者面不改色:"按劳分配。苏晓梅同志管账,拿三成;王小军跑运输,拿两成;其余归集体。"
"集体?"周雅挑眉,"具体是谁?"
"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社员福利。"陈志远滴水不漏,"上个月刚给村里小学捐了二十套课桌椅。"
这倒是实话。虽然所谓"捐赠"是为了换取更多介绍信,但确实改善了学校条件。周雅在笔记本上记了几笔,突然转向排队的人群:"老乡,这搪瓷缸供销社卖多少钱?"
"一块二!"老大爷嗓门洪亮,"这儿只要八毛,还带洋码字!"
周雅又随机问了几个人,问题越来越深入:家里去年收入多少?为什么不去供销社买?对代销点有什么意见?陈志远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这种随机访谈最能暴露问题。
正午的阳光把地面烤得发烫。周雅终于结束采访,衬衫后背已经湿透。陈志远递上井水镇过的毛巾,她接过时突然问:"你真是知青?"
"下乡六年了。"
"不像。"周雅拧开钢笔,在笔记本上写了几个字,"普通知青说不出'渠道价值'这种词。"
陈志远后背一凉。他确信从未在周雅面前提过这个词!除非...她看过王建军的检举材料?这意味着她与县里某些人有联系...
"《政治经济学》里看的。"他勉强笑道,"马克思讲商业资本那段。"
周雅不置可否,合上笔记本:"稿子下周见报。"顿了顿,"可能会有些...争议。"
陈志远刚想追问,远处突然传来引擎声。王建军骑着挎斗摩托扬尘而来,车还没停稳就跳下来:"周记者!县里派我来接您!"
周雅眼中闪过一丝厌烦:"不必了,我坐公社的车回去。"
"赵副局长特意安排..."
"替我谢谢赵叔叔。"周雅打断他,转向陈志远,"陈主任,能借一步说话吗?"
两人走到溪边柳树下。周雅确认四周无人后,突然压低声音:"赵建国在查你。国库券的事。"她递过张纸条,"这是我的电话,有情况随时联系。"
陈志远接过纸条,上面除了号码还写着个"周"字,和名片背面一样。他刚要道谢,周雅又说:"你那个小会计,看你的眼神不一般。"语气平淡得像在讨论天气,"这在报道里会是个好角度——知识青年带领农村姑娘搞活经济。"
摩托声远去后,陈志远仍站在柳树下。周雅临走时的话回荡在耳边:"...赵建国最近在省里活动频繁,可能要调任商业厅..."这个情报比今天的采访重要百倍!如果赵建国上位,第一个要掐死的恐怕就是...
"陈志远!"苏晓梅的喊声打断思绪。少女气喘吁吁地跑来,手里挥舞着账本,"今天的营业额...一百八十三块七毛!"
阳光下,苏晓梅的笑容灿烂得不含一丝杂质。陈志远突然想起周雅那句"眼神不一般",心头涌起复杂的情绪。前世林美玲从未用这种眼神看过他——哪怕是在婚礼上。
"周记者人真好。"回代销点的路上,苏晓梅突然说,"她还教我怎么登记复式账。"
陈志远挑眉:"你们聊了什么?"
"什么都聊。"少女脸颊泛红,"她说省城现在可热闹了,有咖啡馆,还有穿喇叭裤的..."声音渐低,"她说我记账有天分,建议我去考会计证..."
酸涩感突然涌上喉咙。陈志远想起前世苏晓梅的结局——嫁给县里干部后,一辈子没走出山村。而现在,周雅轻描淡写几句话,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轨迹。
"你想去省城?"他听见自己问。
苏晓梅停下脚步,认真思考的样子像个孩子:"我想...但更想帮你把代销点做大。"她踢了块小石子,"周记者说你这套模式可以复制到别的公社..."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陈志远突然做了个决定:"下周开始,你每天抽两小时跟周校长学会计。"顿了顿,"我出学费。"
苏晓梅眼睛亮了起来,随即又黯淡:"那账谁管?"
"王小军他姐。"陈志远已经盘算好了,"她供销社的工作马上要转正,正好需要练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80: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