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喻昌说:伤寒出现项背拘紧不舒,无汗恶风的症状,使用葛根汤。这里的病症也用该方,是因为邪气在太阳、阳明两经的交界部位。两经的热邪都汇聚于胸中,必然会损伤肺金清肃之气,所以水道不通畅,小便量少,津液不能布散故而无汗。阳明经的筋脉向内结于胃口,向外通行于胸中,经过人迎穴环绕口唇,热邪与阳明经相并,就会使筋脉牵引,导致口噤不能言语。然而刚痉无汗,必须通过发汗来解除,况且湿邪郁积在体内,一定要汗出如常才能停止。所以使用这个方剂,既能解除两经的湿热,与治疗风寒表证的方法并不冲突。
桂枝麻黄各半汤
对于太阳病,患病八九天,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即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患者不呕吐,大小便正常,一天发作两三次。若脉象微缓,这是将要痊愈的表现。若脉象微弱且恶寒,这表明阴阳都虚弱,不可再用发汗、攻下、催吐之法。如果面色反而出现发热的赤色,说明病还没有要解除的迹象,因为不能微微出汗,所以身体必然瘙痒,此时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六铢)、芍药(一两)、麻黄(一两,去除芦节)、生姜(一两)、甘草(一两,炙制)、大枣(四枚,掰开)、杏仁(二十四个,去皮、尖)。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沸,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一升八合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六合。
【注释】患太阳病八九天,出现类似疟疾那样的寒热症状。热多寒少,患者不呕吐,小便颜色清白,这表明里气调和,没有受到邪气侵犯,虽然这种情况有自行痊愈的趋势。然而必须仔细审察其类似疟疾的寒热,一天发作两三次,发作程度较轻,再诊察脉象,如果脉象微而且缓,就可知邪气衰退,正气恢复,表里即将调和,这才是将要痊愈的表现。如果脉象微弱但不缓和,说明正气还没有恢复;如果更加恶寒,说明邪气还没有衰退,此时虽然不能自愈,但已经因为之前用过汗法、吐法、下法而使表里正气虚弱,所以不可再用发汗、催吐、攻下之法。脉象微弱且恶寒,说明表里都虚弱,面色应当苍白,现在面色反而发红,这表明还有表邪郁积,不能微微出汗以宣发阳气,所以面色发红、身体瘙痒,病还没有要解除的迹象。适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使身体微微出汗,来调和营卫,病自然可以痊愈。
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的情况,可依照之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继续用药。若出现类似疟疾的症状,一天发作两次,通过出汗病症必然解除,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甘草(一两二铢)、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生姜(一两六铢)、大枣(五枚,擘开)。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沸,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两次。
【注释】服用桂枝汤后,出现大汗出,脉象洪大但病症未解除。如果伴有烦渴,那么表明表邪已经传入阳明经,属于白虎汤证。如今脉象虽洪大但不烦渴,说明表邪仍在太阳经,所以可依照之前服用桂枝汤的方法继续用药。若脉象不是洪大,高热也有所减退,只是寒热症状类似疟疾,一天发作两次,虽然病邪较轻,但始终被轻微寒邪束缚,不通过出汗病症必然不能解除,适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轻微地发散营卫之汗。不使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是因为已经出现大汗出,不希望大力发营卫之汗,而是希望调和营卫使微微出汗。
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果脉象微弱,这表明阳气虚弱,不可再用发汗之法。适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
药物组成:桂枝(一两六铢)、芍药(一两)、甘草(一两三铢,炙制)、石膏(二十四铢)、麻黄(十六铢)、大枣(五枚,擘开)、生姜(一两六铢,切片)。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黄一二沸,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二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两次。本方原本应分别用越婢汤、桂枝汤各饮一升,现在合为一方,即为桂枝二越婢一汤。
【注释】桂枝二越婢一汤,就是大青龙汤把杏仁换成芍药。虽然名为越婢汤辅佐桂枝汤,实际上是大青龙汤的变化方剂。去掉杏仁,是嫌其药性偏阳而辛散之力较强。使用芍药,是因为其药性走阴而具有酸收之性。这样替换并斟酌用量,其主治病症就不同了。以桂枝汤剂量的两份为主,由此可知不会大发汗,越婢汤的一份,指的是麻黄、石膏两味药。只是取它们辛凉的特性,辅佐桂枝汤两份来调和肌表并清除里热,这就是在不发汗中蕴含着微微发汗的意思,也是可以理解的。不像大青龙汤以石膏辅佐麻黄,成为发汗散热的重剂。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症状类似疟疾,一天发作两次的情况,通过出汗病症必然解除,因其没有热多寒少的症状,所以不用石膏的寒凉之性。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症状类似疟疾,热多寒少,不用石膏,反而加倍使用麻黄,是因为患者面部有郁热之色,身体皮肤瘙痒,由此可知热邪不往内里走而是趋向肌表,让患者微微出汗以顺应病势,所以也不用石膏来清里热。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的病症而使用石膏,是因为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所以用石膏的寒凉之性,辅佐麻黄、桂枝来调和营卫,并非是要发营卫之汗。现在的人一看到麻黄、桂枝,不管病情轻重,也不管是否温覆取汗,一概不敢使用。这都是因为没有深入探究仲景的用药旨意。麻黄、桂枝只是调和营卫的药物。如果用较大剂量并温覆以取汗,就是发营卫之汗的药物;用较小剂量且不温覆取汗,就是调和营卫的药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