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泻肺汤
主治肺经积聚热邪导致的气喘,伴有胸膈部位胀满、痰多,以及大便干涩不畅等症状。
药物组成:人参、黄芩、栀子、枳壳、薄荷、甘草、连翘、杏仁、桑白皮、大黄、桔梗。
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王又原说:经典中讲:邪气所侵犯的地方,其正气必定虚弱。而且肺作为娇弱之脏,它经不起损耗是很明显的。自从“肺热伤肺”这种说法流行开来,一说保肺补肺,众人就一同喧哗反对;一说清肺泻肺,就乐于附和。怎知道古人的清肺、泻肺等方剂,却必定都以人参来命名,由此也可明白肺气不可损耗,而人参是必定要用的。肺的本体清肃,效法于天,向下施济并司掌下降之令,一切浑浊之物不能向上干扰,这都是靠胸中之气强健运行且不停息。如果肺气稍有松弛,那么下降之令就无法正常施行,浑浊之气就会逆行向上,从而出现咳嗽、气喘急促,肺叶胀满上举,胸膈部位拘紧疼痛,热邪转移到大肠,导致大便艰难干涩等症状,种种看似邪气有余的表现,实际上种种都是正气不足的征象。所以不论内伤还是外感,是热证还是寒证,关键在于以人参来固护稳定肺气为主。有时辅佐以地骨皮、知母、阿胶来滋养,用乌梅、五味子、罂粟壳来收敛,用半夏曲、生姜来降气,用杏仁、桑白皮、枳壳、桔梗来通利,用栀子、黄芩、连翘来清热,用麻黄、薄荷来发散,用大黄来攻下,总体依靠人参的强大药力,把握关键枢纽来运转,已侵入的邪气容易排出,而将来的邪气也无法侵入。肺中的邪气借助各种药物一同排出,而肺气不会随着各种药物一起损耗。既然如此,那么人参又怎么会伤害肺呢,为何畏惧而不敢使用呢?又有人说风寒咳嗽,忌讳使用五味子;咳嗽用罂粟壳,止咳效果如神,但会像刀割肺一样伤害肺。然而这些没有根据的言论,不知最初从何而来,都是因为不研读《本草》,不了解药物的性味、功能,从而以讹传讹。近代的医生,也不能分辨,只有有见识的人能够明察。
泻白散
主治因肺气郁积而生热所导致的咳嗽气喘,同时伴有面部浮肿、身体发热的症状。
药物组成: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季楚重说:经典中讲:肺厌恶气上逆。气上逆就会导致上焦郁积生热,气郁会产生痰液,火郁会产生热邪,从而使得肺的治理调节功能不能正常运行,壅塞严重就会出现气喘、胸满、面肿、咳嗽等症状。白色对应肺的颜色,“泻白”,就是清泻肺中多余的邪气。以桑白皮为君药,其质地滋润且味道辛辣,滋润可润燥,辛辣可泻肺。以地骨皮为臣药,其质地轻且性寒,质轻可除肺中实证,性寒可胜热。甘草生用能泻火,辅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中的各种实邪,使肺金之气清肃,那么气喘咳嗽就可以平复,相比黄芩、知母这类苦寒伤胃的药物要好得多。火热会损伤正气,救治肺的方法有三种:实热损伤肺,用白虎汤来治标;虚火克制肺金,用生脉散来治本;如果正气没有受伤,但郁火又很严重,那么泻白散的清肺调中作用,既能治标又能治本,还弥补了上述两方的不足之处。
阿胶散
主治肺脏虚弱且有火邪,咳嗽时没有津液,咳嗽伴有气逆哽塞的症状。
药物组成:真阿胶(一两)、牛蒡子(二钱半,炒制)、马兜铃(五钱,炒制)、杏仁(七钱)、炙甘草(五钱)、糯米(一合)。
每次服用一两左右,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程应旄说:痰液中带有红线,咳嗽带有血点,时间一长就会逐渐发展成肺痿,这是因为肺处于五脏中位置最高之处,肺叶间分布着细小的孔窍,气从这些孔窍出入,呼吸时形成津液,灌溉全身,这就是所谓的“水出高源”。一旦受到火邪侵袭,吸气时只会引火上升,呼气时并没有津液外出,时间久了肺窍就会全部闭塞,喉间有时发痒有时生疮,肺的六叶就会日渐焦枯。现在用阿胶作为君药,是为了消散孔窍中的瘀血。用杏仁、牛蒡子来宣通窍道。马兜铃,是为了清除窍中的热邪。糯米用来补脾土,因为脾为肺之母,脾气充足则肺气自然轻清通畅而没有阻碍了。
二陈汤
主治身形肥胖壮盛之人,因湿痰引发的病症,如气喘、咳嗽、胸腹胀满等。
药物组成:半夏(三钱,炮制过)、茯苓(三钱)、陈皮(二钱,去掉白色部分)、甘草(一钱)。
以上四味药,加入生姜三片,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李中梓说:肥胖之人多湿邪,湿邪夹杂热邪就会生成痰,火邪带着气逆而上行。半夏味辛,能通利二便从而去除湿邪。陈皮味辛,可通调三焦并理顺气机。茯苓辅助半夏,共同达成燥湿的功效。甘草辅助陈皮,一同发挥调和的作用。成无己说:半夏能运行水湿之气从而滋润肾燥。这就是经典中所说的“辛能润燥”。运行水湿则脾土自然干燥,并非半夏本身的性质干燥。有人说:有痰且口渴,应该去掉半夏,用贝母代替。吴琨说:口渴且喜欢饮水,小便通利的人可以替换。不能饮水,小便不利,即便口渴也适宜用半夏。这是因为湿邪是根本,热邪是表象,所谓湿邪极盛而出现类似燥热的假象,并非真正的热象。而且东南地区的人,多因湿热生成痰,所以朱震亨主张在此方基础上加枳实、砂仁,名为枳实二陈汤,其药性较为峻急。前代贤哲说:二陈汤是治疗痰证的奇妙方剂,对于上下左右各处的痰证,都较为适宜,然而它只能治疗实证痰证的表象,不能治疗虚证痰证的根本。虚证痰证的根本在于脾胃,治疗时应仔细斟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