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
主治因热邪导致的呕吐苦水,伴有心中虚烦、惊悸不安、失眠,以及痰气上逆等症状。
药物组成:竹茹、枳实、半夏、甘草、陈皮、茯苓、生姜。
以上七味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罗谦甫说:胆作为中正之官,是清静之腑,喜好安宁静谧,厌恶烦扰;喜好柔和,厌恶壅塞郁滞。这是因为胆属东方木德,具有少阳温和之气。如果病后,或者久病且体内原有痰饮没有消除,胸膈间残余的热邪没有散尽,必然会损伤少阳的温和之气,因此出现虚烦、惊悸的症状,这是因为中正之官受到熏蒸而不得安宁。热邪导致呕吐苦水,是因为清静之腑受到郁热煎熬而不得静谧。痰气上逆,是因为肝木(胆与肝相表里)挟带热邪而向上冲逆。方剂中用二陈汤治疗一切痰饮病症,加入竹茹以清除热邪,加入生姜以止呕吐,加入枳实以破气降逆,这些药物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虽然没有直接针对胆进行治疗,但胆自然能恢复平和,这是因为胆中的痰热已经去除。方名中“温”字,指的是温和的“温”,并非温凉的“温”,如果认为胆真的畏寒、胆怯而用温药来治疗,不但方中没有温胆的药物,而且还有清胃的药物。
小半夏汤
呕吐的患者,本来应当口渴,口渴意味着呕吐将要缓解。但如今反而不口渴,这是因为心下部位有支饮停留的缘故。
药物组成:半夏(一升)、生姜(半斤)。
用七升水来煎煮这两味药,煮取一升半药液,分两次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
主治突然发生呕吐,胃脘部痞满不适,胸膈之间有水饮停滞,进而出现头目眩晕、心悸等症状。
药物组成为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
煎药和服药方法与之前相同
《外台》茯苓饮
主治心胸部位有痰饮宿水,自行吐出清水后,又感觉心胸之间有虚气胀满,导致不能进食的情况。该方具有消除痰气,使患者能够进食的功效。
药物组成: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
以上六味药,加六升水,煮取一升八合,分三次服用。每次服药间隔大约人行八九里路的时间,再继续服用。
【集注】赵良说:呕吐是因为痰饮扰动中焦,向上涌而吐出。呕吐完本应口渴,口渴就可以证明支饮已全部去除。现在反而不口渴,说明饮邪还留存,没有完全清除干净。使用半夏的辛温、生姜的辛散之性,消散即将吐出的水饮,那么残留的邪气自然就会除尽。半夏、生姜都味辛,可治疗膈上的痰邪、心下的坚实痞满、呕吐气逆以及头目眩晕。然而心悸必定是心脏受到水饮侵犯,所以加茯苓来利水,克制肾邪,安定心神。后面这个方剂加入人参、枳实、橘皮,这是因为上、中二焦气虚弱,水饮进入胃中,脾不能将水饮输送到肺,肺不能通调水道,从而导致水饮停积形成痰和宿水。呕吐之后下气向上逆行,虚气与邪气纠结,导致胀满不能进食。此时应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作为君药;茯苓驱逐宿水,枳实破除各种滞气作为臣药;陈皮、生姜能开通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的气机,作为使药。体内积饮已经去除,但虚气充满其中,导致不能进食,这种病症最为常见。
礞石滚痰丸
这是治疗实热老痰的峻猛方剂,体质虚寒的人不适合使用。
药物组成:黄芩(八两)、大黄(八两,用酒蒸制)、沉香(五钱,忌用火煅)、礞石(一两,用焰硝煅烧过后,埋在地下七天后取用)。
将以上四味药研成细末,制成像川椒大小的水丸,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等情况酌量使用。用一口温水送服,药咽下后立刻仰卧,让药物缓缓下行,半天内不要进食饮水,也不要起身行动、说话,等待药气从胃口逐渐下行至肠道,之后再进行活动和饮食。服药后,若感觉喉间有稠粘的痰液壅滞,不太舒服,这是药力在发挥作用相互攻逐,所以痰气会上泛。过一会儿药力到达病所,就会逐渐将体内的痰浊等秽恶之物驱赶进入腹中肠道,效果就如同回声一样迅速显着。
《指迷》茯苓丸
主治中焦部位停聚痰饮的病症。
药物组成:半夏(二两,炮制)、茯苓(一两)、枳壳(五钱)、风化硝(二钱半)。
以上四味药,用姜汁制成糊丸。
【注释】经典中说:水饮进入胃中,游溢出精气,向上输送到脾。“游”,指的是运行;“溢”,指的是渗溢;“输”,指的是输布;“精气”,指的是水液所化的精气。意思是进入胃中的水液运行其精气,渗溢到肠胃之外,然后向上输布到脾。又说:脾气散布水精,向上归聚到肺。意思是水液中清的部分上升,就如同天上的雨露。还说:通调水道,向下输送到膀胱。意思是水液中浊的部分下降,就如同地上的江河。这些说的都是水液从浊转化为清,由六腑输送到五脏;从清再分出浊,由五脏输送到六腑,水液如此运行循环。又说:水精四散分布,并行于五脏之经脉。意思是水液发源于脾,周遍分布到四脏,并行于五脏的经脉。这些说的都是水液对内滋养脏腑,对外滋润全身骨骼肌肉,水液的变化精妙之处。像这样,怎么会产生痰呢?如果饮食没有节制,体内不和,水精就不能渗溢到肠胃之外,而直接向下流入大肠、小肠,从而导致泄泻。如果三焦失去运化功能,气不能蒸化水液,水液中清的部分不能上升,浊的部分不能下降,水精就会化为水,在内就会停聚导致腹胀,向外就会泛溢导致浮肿,向上会引发气喘,向下会蓄积导致淋证、小便不通。如果上焦之气不清肃,不能输布水液,水液留存在胸中,水液中清的部分就会全部变为浊物,阳热亢盛时煎灼就会形成痰,阴寒盛时凝聚就会蓄积为饮。所以治疗痰证,以清泻火邪为主,实证用通利的方法,虚证用化解的方法。治疗饮证,以燥湿为主,实证用驱逐的方法,虚证用温阳的方法。因此古人治疗饮证有温补的方法,而治疗痰证却没有。王隐君创制礞石滚痰丸,治疗老痰的这一方剂,用黄芩清胸中无形的各种热邪,用大黄泻肠胃中有形的实火,这说明治疗痰症必须清泻火邪。用礞石的燥烈强悍之性,这说明治疗痰证必须去除湿气。用沉香的快速降气作用,这说明治疗痰证必须通利气机。黄芩、大黄得到礞石、沉香的辅助,就能迅速扫荡直攻老痰的巢穴,使浊腻的痰垢一点都不残留,这就是滚痰丸名称的由来。如果阳气不旺盛,痰饮同时发作,又不适合用这个方剂,应当用《指迷》茯苓丸合方来治疗,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风化硝软坚,枳壳利气。它不同于二陈汤的甘缓,又远离大黄、礞石的峻猛强悍,大概算是攻邪方剂中的平和之剂吧!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