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元汤
治疗男性和女性气虚的通用方剂。婴儿胆小易惊,以及患痘疹且体质虚弱的人,最适合使用该方。
黄芪(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以上四味药,加水煎煮后服用。
【集注】柯琴说:从前李东垣认为这三味药(此处疑应为四味药,即保元汤中的人参、黄芪、甘草、肉桂)能够泻火、补肺金、培补脾胃土,是消除烦热的绝妙药物,治疗小儿惊风,效果立竿见影,就像鼓槌敲鼓一样迅速。魏桂岩得到这个方剂后,用来治疗痘疹患者中出现阳虚导致痘顶塌陷、血虚导致痘浆清稀、痘皮薄且发痒、痘疹难以灌浆、难以收敛等症状,自始至终使用它。认为血液脱失必须补气,阳气生发则阴气才能生长,该方有起死回生的功效,所以将其命名为“保元”。方中又稍微佐以肉桂,并根据四季气候的不同而调整用量,认为肉桂能够调理血脉以推动痘毒外出,扶助阳气、补益正气,使药力充盛布达全身。如果血脉内有瘀滞,肉桂可引导其透出体表,那么正气就能从内部托举痘毒;如果血液向外散逸,肉桂可引导其回归本源,那么正气就能从外部护卫机体。人参、黄芪如果没有肉桂的引导,就不能独自建立奇功。肉桂如果没有甘草来平和气血,也不能使药效有条不紊地发挥,这其中的精妙之处,绝不是孤陋寡闻、见识浅薄的人能够窥探一二的。四君子汤中不用白术,是为了避免其燥性;不用茯苓,是担心其渗利太过。使用肉桂而不用四物汤,是因为川芎性味辛散、当归性味湿润、芍药性味酸寒、地黄质地黏腻滞涩的缘故。如果适宜升提,就加入升麻、柴胡;适宜燥湿,就加入茯苓、白术;适宜润燥,就加入当归;适宜理气,就加入陈皮;适宜收敛,就加入芍药;适宜发散,就加入川芎。此外,表实的去掉黄芪,里实的去掉人参,中焦胀满的要忌用甘味药,体内有热的去掉肉桂,这些又应当仔细体会。
【按语】元气,是太虚之中的精微之气,人体得到它后藏于肾中,成为先天之气,也就是所说的生气的本原,即肾间的动气。元气在脾脏得以生化,成为后天之气,也就是所说的水谷进入胃后,其中的精微物质运行于脉中形成的营气,其剽悍滑利的部分运行于脉外形成的卫气。如果综合先天和后天来说,元气就是积聚在胸中的大气,它主管呼吸,沟通内外,在全身周流不息,片刻不停,这就是宗气。总之,各种气根据其所在部位而有不同的名称,实际上都是一元之气的体现。“保元”,就是保守这元气的意思。这个方剂中,使用黄芪来护卫在体表的一切气,甘草来护卫在中焦的一切气,人参来护卫上、中、下、内、外所有的气,各种气得到调理,那么元气就充足了。然而这个汤方在补养后天水谷所化生之气方面是足够的,但在生发先天命门之气方面有所不足,加入肉桂来鼓动肾间动气,这样就完备了。
四君子汤
主治面色苍白无华,说话声音低微,四肢乏力,脉象虚弱的病症。如果是内伤导致的虚热,或者饮食难以消化、泛酸等情况,必须加用炮姜。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二钱)
加入生姜、大枣,加水煎煮后服用。
加木香、藿香、葛根,就成为七味白术散。
加陈皮,就成为五味异功散。
加陈皮、半夏,就成为六君子汤。
加藿香、砂仁,就成为香砂六君子汤。
【集注】张璐说:对于气虚的人,要用甘味药来补益,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性味甘温,能补益胃气,有强健运化的功效,具备平和中和的特性,所以称为“君子”。人的一生中,以胃气为根本,胃气旺盛,五脏就能得到滋养,胃气受损,各种疾病就会滋生。所以凡是久病体虚不愈,各种药物都不见效的,只有补益胃气、滋补肾气这两条途径。因此使用四君子汤,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加减,无论寒热补泻,先培补脾胃中土,使药气能通达四方,那么周身的气机就能流通,水谷精微得以分布,又何必担心药物没有效果呢!由此可知四君子汤是养生治病的根本方剂。
吴琨说:面色苍白无华,那么一看就知道是气虚。说话声音低微,那么一听就知道是气虚。四肢乏力,那么一问就知道是气虚。脉象虚弱,那么一切脉就知道是气虚。像这样就适宜补气。这个方剂,四味药都是甘温之性,甘是适中的味道,温是适中的气性,犹如不偏不倚的人,所以名为“君子”。原方加木香、藿香、葛根,名为七味白术散,可治疗小儿脾虚、肌肤发热、泄泻口渴。木香和藿香的芳香之性,辅助四君子汤进入脾脏,功效更加迅速;葛根性味甘寒,直接作用于阳明经,能解除肌表之热并消除口渴。
【按语】在本方基础上加陈皮,名为五味异功散,可治疗气虚兼气滞的病症;再加上半夏,名为六君子汤,可治疗气虚兼痰饮的病症;再加上砂仁、藿香,名为香砂六君子汤,可治疗气虚兼呕吐的病症。这些方剂都体现了补中有消导的用意。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