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徐彬说:上焦有寒邪,口中就会多涎沫,上焦既然有寒邪,阳气被格拒在上,所以主要表现为头痛,使用吴茱萸温补以驱散浊阴。
李彣说:太阴经、少阴经,从足部到胸部,都不向上到头,这两条经脉并没有头痛的症状。厥阴经向上出于额头,与督脉在头顶会合,所以干呕、吐出涎沫,是里寒;头痛,是寒气顺着经脉向上攻冲。不用桂枝、附子,而用吴茱萸,是因为吴茱萸能入厥阴经。其余的药物都是温补散寒之药。
干呕并且下利的,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
【注释】干呕,是胃气上逆;如果下利的是清澈的水液,那是肠中有寒。现在下利的是浑浊粘稠之物,这表明肠中有热,所以用黄芩汤来治疗下利,再配合半夏生姜汤,来治疗干呕。
【集注】程林说:中焦气机不和,气就会上逆导致呕吐,下迫导致下利,所以用半夏、生姜,作用于上焦以止呕吐;用甘草、大枣,作用于中焦以调和脾胃;用黄芩、芍药,作用于下焦以止下利。这样正气就能安定,邪气得以去除,三焦气机调和,呕吐和下利也就停止了。
魏荔彤说:这里的呕吐是热邪上逆导致的呕吐,下利是挟带热邪的下利。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以上六味药,用一斗水,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白天服两次,夜间服一次。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