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消渴的症状,气向上冲逆到心胸部位,心中疼痛且有灼热感,虽然感觉饥饿却不想吃东西,吃了东西就会吐出蛔虫,若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就会导致泄泻不止。
【按语】这一条是《伤寒论》中厥阴经的正经病变,与杂病中消渴的含义不同,肯定是书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寸口的脉象表现为浮而且迟,浮脉表示正气虚弱,迟脉表示劳损,正气虚弱则卫气不足,劳损则营气衰竭。
【按语】这一条应该在《虚劳篇》当中,错抄到了这里。
【注释】寸口,通常是指左右手的寸、关、尺三部脉。脉象浮并且有力是有风邪,脉象浮而无力是正气虚弱,按脉时又兼见迟象,这就是虚劳病的脉象表现,所以主卫外的功能和营内的气血都虚竭了。
趺阳部位的脉象浮而且数,浮脉表示胃气有余,数脉就会导致消食快而且大便干结坚硬,胃气旺盛就会使小便次数增多,小便次数增多就会导致大便干结坚硬,大便干结坚硬与小便频数相互交合,就形成了消渴病。
【按语】“而大坚”这句话不成文,“大”字下面应当有个“便”字,肯定是传抄时遗漏了。
【注释】趺阳脉,是诊察胃气的脉象。胃脉浮大旺盛,按之脉象数,这是胃气有热的表现,所以容易消食。胃火旺盛能消化谷物,那么大便必然干结坚硬,胃气旺盛能消耗水分,那么小便必然次数增多,所以小便次数增多就会大便干结坚硬,大便干结坚硬与小便频数相互交合,就是消谷善饥和消渴的病症。
趺阳部位的脉象数,表明胃中有热,就会消食快而容易饥饿想进食,大便必然干结坚硬,小便次数也会增多。
【注释】这是重复申明上一条关于大便干结坚硬、小便次数增多的含义。
男子患有消渴病,小便反而增多,喝一斗水,就会排出一斗小便,这种情况用肾气丸来治疗。
【注释】喝水多但是小便少的情况,是水液在上焦被消耗,所以叫做上消;吃谷物多而且大便干结坚硬的情况,是食物在中焦被过度消化,所以叫做中消;喝水多但是小便反而增多的情况,是水液在下焦被消耗,所以叫做下消。上消和中消属于热证,只有下消寒热症状都可能出现,因为肾是水火之脏。喝一斗水就排出一斗小便,这其中没有热邪消耗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所以用肾气丸,从阴分中温养肾阳,使肾阴能够摄纳水液,水液就不会直接流向下焦,肾气向上蒸腾就能化生津液,这样哪里还会有消渴的症状呢!
【集注】程林说:小便次数多就会形成消渴病,医经上说:喝一升水却排出两升小便的情况,是难以治愈的。现在喝一升水就排出一升小便,所以用肾气丸来治疗这种病症。肾中的动气,就是肾水之中的命门之火,下焦肾中的命门之火,蒸腾肾水的精气,使其向上达到上焦,如果肺脏之气清肃正常,就好像云气上升而后降雨一样,那么水液的精华就会布散到全身各处,五脏的经脉都能正常运行,自然就不会有消渴病的困扰。现在这些患者必定是保养身体不恰当,肾水衰竭,肾中的龙雷之火不能安守在下焦,只是向上炎盛而侵害肺脏,肺脏有热导致肺叶焦枯,就会出现消渴病而口渴想喝水,喝进去的水进入胃中,弥漫外渗,下焦没有肾阳的蒸化作用,水液就直接进入膀胱,所以喝一斗水,就会排出一斗小便。因此使用桂附肾气丸,帮助肾中的真火来蒸腾气化,使津液向上输布,这样哪里还会有消渴病呢!
沈明宗说:“男子”这两个字,是指因为房劳过度损伤肾脏,导致肾火旺盛、肾水亏虚而形成消渴病的人。
肾气丸药方(在妇人杂病篇中)。脉象浮,小便不通畅,稍微有点发热并且有消渴症状的,适宜采用利小便、发汗的方法治疗,用五苓散来主治。
【注释】脉象浮,说明病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脉象浮而且稍微有点发热,说明热邪在体表;小便不通畅,是水液停留在体内;水液停留就不能化生津液,所以会出现消渴的症状。既能解表又能利水,还能止渴生津的方剂,只有五苓散能够做到,所以用五苓散来主治。从这里可以推断,说脉象浮,就可以知道上一条的脉象是沉的;说稍微有点发热,就可以知道上一条没有发热症状。而且可以知道,凡是脉象沉并且没有发热症状的消渴病,都应当使用肾气丸的药方来治疗。
五苓散药方(在痰饮篇中)。
脉象浮,发热,口渴想要喝水,小便不通畅的,用猪苓汤主治。
【注释】这一条与上一条文字表述相同但含义不同。文字表述相同的地方是,脉象浮、小便不通畅,发热、稍微有点发热,口渴想要喝水、消渴。而含义不同的地方是,一个用五苓散来利水发汗,一个用猪苓汤来利水滋润津液。仔细推究它们含义不同的原因,一定在于有汗和无汗的区别。怎么知道的呢?一个以发汗为主,那么原因是无汗就可以知道了;一个以滋润津液为主,那么原因是有汗就可以知道了。所以文字表述相同但含义不同,病症相同但治疗方法有区别。张仲景的书,言外之意的地方有很多,在于学习的人用心去领会才能自己明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