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饮病也会出现气喘且不能平卧,再加上气短的症状,其脉象可能呈现正常(此处指肺之平脉)。
【注释】支饮是水邪停留在肺部的病症,所以也会气喘且不能平卧,伴有气短。“其脉平”,是说出现肺的正常脉象,比如浮脉、涩脉或者短脉,这是进一步详细说明上条所说的支饮脉象不弦的含义。
支饮导致呼吸困难,用葶苈大枣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以明确治疗方法。气喘咳嗽不能平卧,气短呼吸困难,都是水邪停留在肺部的危急症状,所以用葶苈大枣汤,直接泻除肺中的积水。
【集注】沈明宗说:这是支饮偏盛溢于肺部。支饮停贮在胸膈,向上侵犯肺部,气逆导致呼吸难以通畅,所以呼吸困难。然而病情紧急时应先治标,因此用大枣的甘味来保护脾脏,用葶苈的苦味来泻除肺水,使肺气通调,脾能转运水湿,这是峻猛攻逐肺部支饮的方剂。
尤怡说:呼吸困难,是肺中胀满、气机闭塞,葶苈入肺经,能通闭气、泄胀满。使用大枣,是为了防止葶苈损伤正气。
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篇中)
膈间有支饮,患者气喘胸满,心下部位痞塞坚硬,面色黧黑,脉象沉紧,患病已数十日,医生用吐法、下法治疗都未能痊愈,用木防己汤治疗。如果是虚证,服药后即可痊愈;如果是实证,三天后会复发,再次服用原方仍不痊愈的,适宜用木防己汤去掉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治疗。
【注释】支饮会导致气喘胸满、呼吸困难,这表明水邪在胸肺;若再加上心下部位痞塞坚硬,说明水邪盘绕纠结牵连到膈间,所以称为膈间支饮。面色黧黑,是水邪深深郁结的面色表现;脉象沉紧,是水邪深深郁结的脉象表现。水邪深深郁结,所以出现气喘胸满、痞塞坚硬的症状。患病数十日,医生用吐法治疗不痊愈,是因为水邪不单纯结聚在上部,所以用涌吐之法不能治愈;用下法治疗也不痊愈,是因为水邪不单纯结聚在下部,即使泻下也不能治愈。心下痞塞坚硬,可知水饮结聚在中部,所以用木防己汤开通三焦的水饮结聚,畅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方中用人参,是因为经过吐下之后正气受伤。所以水邪虚结的,服用此方即可痊愈。如果水邪实结,即便暂时痊愈也会复发,再次使用原方也不能治愈,此时应当在前一个方子中减去石膏的寒凝之性,加芒硝峻猛开通坚硬的结聚,加茯苓直接通利水道,这样就没有不能治愈的。
【集注】李彣说:气喘胸满、痞塞坚硬,是膈间支饮上逆所致。面色发黑,是因为饮属于北方水之色。脉沉主水饮,脉紧主寒,都是阴脉,因为水饮禀受阴寒之气。吐法与下法都用过了但病症不愈,那么阴阳之气都已虚弱,木防己汤能补虚、消散水饮,虚证患者接受补益就会痊愈。实证患者水饮之邪固结不解,所以会复发且不愈,这是因为寒气凝聚没有解除,所以去掉石膏,担心其寒凉伤胃。加茯苓淡渗利水,加芒硝咸以软坚散结。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石膏(十二枚,如鸡蛋大小)、桂枝(二两)、人参(四两)
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两次温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桂枝(各二两)、人参、茯苓(各四两)、芒硝(三合)
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掉药渣,加入芒硝,再稍微煎煮,分两次温服,微微泻下即会痊愈。
心下有支饮,患者苦于头目昏冒、眩晕,用泽泻汤治疗。
【注释】心下,指膈下。水停留在膈上会气喘胸满,水停留在膈间会痞塞悸动,水停留在膈下就只会苦于眩晕,用平和的小剂泽泻汤主治,可治疗较轻的支饮病。如果是阳虚水盛的情况,就应当用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治疗。
【集注】尤怡说:水饮之邪向上侵犯清阳之位,就会导致头目昏冒、眩晕。昏冒,是指昏沉不清醒,好像有东西蒙蔽一样;眩晕,是指眼睛昏花转动,突然眼前发黑。泽泻能泄除水气,白术能补脾土之气以克制水邪。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以上两味药,用水二升,煮取一升,分两次温服。
患有痰饮病的,应当用温性药物调和。
【注释】浓稠浑浊的为痰,是阳邪偏盛;稀薄清稀的为饮,是阴邪偏盛。有痰无饮,应当用凉性药物治疗;有饮无痰,应当用热性药物温化。如果既有痰又有饮,就不可单纯用凉药,也不可单纯用热药,所以应当用温性药物调和。
有患支饮的人,咳嗽、心烦,胸中疼痛,如果不突然死亡,经过一百日或者一年,适宜用十枣汤治疗。
【注释】支饮,是水邪停留在膈的上下。水邪侵犯肺就会咳嗽,水邪侵犯心就会心烦,水邪结聚在胸就会疼痛,如果患者形气都充实,用十枣汤攻下是可以的。然而患此病不突然死亡,有的经过百日,有的拖延至一年,这是因为水饮属于阴邪,阴的特性是发病迟缓,所以不会突然死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