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荔彤说:咳嗽气逆上冲,时时吐出浊痰,只能坐着不能入睡,比喉中有水鸡叫声的病情更重。声音滞塞,是挟有外感的原因,吐出浊痰则是内伤的缘故,只能坐着不能躺下,那么肺痈的病症将要形成了。这是上焦有热,痰血包裹,结聚成患,不能不赶紧宣通其结聚,之后才能使津液慢慢生成,干枯的症状得到滋润,所以用皂荚丸治疗。皂荚祛风通络,正是因为它有去除瘀血、涤荡污垢的能力。咳嗽气逆上冲,时时吐出浊痰,胸膈中恶臭的痰血已经结聚,能不赶紧涤荡,使其清洗干净不留吗?就像现在用皂荚洗澡来去除污垢油腻,就是这个道理。制成丸剂,使其慢慢润化,自上而下作用,上部才能清爽,如果用汤剂直接泻下,就不能治疗上部胶结凝聚的病症了,古人制定的方法实在是精妙啊。这是预治肺痈将要形成的主治方剂。
皂荚丸方剂:
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烤)
以上一味药,研成粉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用枣膏调和成汤,每次服三丸,白天服三次,夜间服一次。
上气,面部浮肿,抬肩呼吸,脉象浮大的,病情难以治愈,如果再伴有下利,情况就更为严重。
【注释】上气,指的是咳嗽气逆上冲。面部浮肿,指的是面目出现浮肿。肩息,说的是气喘,需借助抬肩来辅助呼吸。其脉象浮大难以治愈,若又伴有下利则更为严重,这是因为脉象与症状都显示正气虚弱,已属难治之症,又加上下利,就会导致上气喘促而下利不止,阴阳之气都有脱失之象,脉象与症状相互背离,所以说情况更为严重。
【集注】徐彬说:这是说肺痈之症,若元气疲惫,就难以治疗。因为肺痈由风邪引发,风性上行,必然先出现上气症状,若再兼见面部浮肿、抬肩呼吸,这是气升而不降。而且脉象浮大,表明元气不能收敛,此时既不能用补法,也不能用汗法,况且内外都是逆乱之气,并非单纯风邪可比,怎能通过发汗来解除呢?所以说难以治愈。若再伴有下利,就会导致阳气从上脱失,阴气从下脱失,所以说情况更为严重。
尤怡说:上气,面部浮肿,抬肩呼吸,表明气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脉象又浮大,那么阳气有向上越脱的趋势。脉象偏盛,就有偏绝的可能。又加上下利,这是阴气又从下脱失。阴阳分离,所以当属难以治愈之症。肩息,就是呼吸时肩膀随之摇动。
咳嗽气逆上冲,这是肺胀,患者气喘,眼睛像要突出的样子,脉象浮大的,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
【注释】咳嗽气逆上冲,这是肺胀,其症状为抬肩呼吸且气喘,眼睛突出如同要脱落的样子。如今脉象浮大,由此可知浮脉主风邪,大脉主实症,所以用越婢加半夏汤治疗,既能疏散肌表之邪,又能降气逆。
【集注】赵良说:咳嗽气逆上冲,那么气上冲而不能下降,咳嗽连连不止,这些都是肺胀所导致的。邪气侵入肺脏就会导致气壅滞,气壅滞就必然会气喘,气喘到极点,所以眼睛像要突出,这是用来形容肺胀与气喘的严重程度。脉象浮,是有外邪,兼见大脉则表明邪气强盛,邪气侵害肺脏,危害不断,所以必须用辛热之药发散邪气,同时用甘寒之药辅佐,使久聚之邪,如冰消融,岂不妙哉?然而久蓄的水饮,怎样才能排泄出去呢?所以特意在越婢汤中加入半夏,这是固定的治法。
尤怡说:外邪与体内水饮相互搏结,填塞在肺中,导致肺胀、气喘、咳嗽气逆上冲,越婢汤发散邪气的力量较强,但蠲除水饮的力量较弱,所以用半夏来辅助其不足。不用小青龙汤,是因为脉象浮且大,病症属于阳热,所以适宜用辛寒之药,而不适宜用辛热之药。眼睛像要突出的样子,指的是眼睛胀满突出,如同要脱落的状态,这是肺气壅滞导致的。
越婢加半夏汤方剂: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 半夏(半斤)
以上六味药,加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
【集解】李彣说:脾运化水谷,主要为胃输送津液,其职责卑微如同婢女。方剂名为越婢,取其发越脾气,使津液通行的意思。如今用于治疗肺胀,麻黄发散表邪,石膏清泄内热,甘草、大枣调养正气、缓和药性,半夏、生姜消散上逆之气。
上气喘促且烦躁的,属于肺胀,将要发展为风水,通过发汗就可痊愈。
【注释】上气咳嗽气逆,气喘且烦躁急迫的,属于肺胀,这是风邪郁滞在体表,水饮上逆于体内的证候。所以说将要发展为风水,应当发汗解表;所以说发汗就可痊愈。
【集注】徐彬说:有外邪存在,还是可以治疗的。如果上气只是气喘且烦躁,那么气喘是风邪煽动所致,烦躁是风邪扰心引起,上逆的涎沫,将借助风势发展为风水。如今让水饮先从肌表宣泄出去,水没有风邪鼓动,自然会顺畅地向下流走,所以说发汗就可痊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