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八九日,误用泻下之法,出现胸部满闷,心烦惊恐,小便不利,谵语,全身沉重,不能转侧,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脉象微数,千万不可用艾灸。因为火邪会成为致病因素,导致烦躁不安,既耗散了正气,又助长了邪气,使血脉中的阴血耗散。艾灸的火气虽然微小,但向内攻伐的力量却很强,会使骨骼焦枯,筋脉损伤,阴血难以恢复。
脉象浮,适宜用发汗的方法解表,如果用火灸治疗,邪气无法外出,反而因火邪而病情加重,病人从腰部以下必定沉重而麻木,这就叫做火逆。
患伤寒病,脉象浮,医生用火烤等强迫发汗的方法,导致阳气亡失,病人必定会出现惊狂,坐卧不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治。
痉湿暍篇存疑
患湿邪为病之人,若误用攻下之法,若出现额头上出汗,微微气喘,小便通利的情况,会死亡;若出现腹泻下痢不止的情况,同样会死亡。
患太阳中暍(中暑)之病,表现为身体发热、疼痛且沉重,脉象微弱,这是因为在夏季受到冷水的伤害,水湿之气运行于皮肤之中所导致的。
辫不可汗病篇存疑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见于关部,濡软之象见于寸部,微象见于寸口上部,涩象见于寸口下部。脉微表明阳气不足,脉涩意味着阴血亏虚。阳气本就微弱,感受风邪后汗出,却反而出现躁扰烦乱;脉涩提示无血,会导致手足厥冷且畏寒。若阳气微弱时发汗,会出现烦躁而不能入眠。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见于关部,濡软之象见于寸部,弦象见于寸口上部,微象见于寸口下部。弦脉主阳气运行不畅,微脉主阴寒内盛,呈现上实下虚之象,患者内心渴望温暖。微弦之脉表示正气虚弱,此时不可发汗,若发汗就会出现寒战,且难以自行恢复。
出现手足厥冷,脉象紧,此时不可发汗,若发汗会导致声音紊乱、咽部嘶哑,舌头萎缩,声音不能发出。
咳嗽的症状会加剧,频繁吐出涎沫,咽部必然干燥,小便不利,心中饥饿且烦躁,每天定时发作,症状类似疟疾,但只有寒象而无热象,因体虚而寒战。咳嗽时发汗,会导致身体蜷缩,胸胁脘腹苦于胀满,腹中又坚实。
辫不可下病篇存疑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出现在关部,濡软之象出现在寸部,微象见于寸口上部,涩象见于寸口下部。脉微意味着阳气不足,脉涩表明阴血亏虚。阳气本就微弱,感受风邪后出汗,却反而躁扰烦乱;脉涩提示阴血不足,会导致手足厥冷且畏寒。阳气微弱时不可攻下,若误用攻下之法,就会出现心下痞硬。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在关部,濡软之象在寸部,弦象见于寸口上部,微象见于寸口下部。弦脉表示阳气运行不畅,微脉代表阴寒内盛,呈现上实下虚之态,患者渴望温暖。微弦之脉显示正气虚弱,正气虚弱之人不可攻下。
脉象濡软而微弱,微弱之象在关部,濡软之象在寸部,浮象见于寸口上部,数象见于寸口下部。浮脉主阳虚,数脉主阴血亏虚,浮脉表明正气虚弱,数脉会产生虚热。浮脉主虚,会出现自汗出且恶寒的症状;数脉主痛,会导致身体振颤、寒战。关部脉微弱,会感觉胸下急迫,气喘汗出且呼吸不畅,呼吸时胁部疼痛,振寒交加,症状类似疟疾,医生若误用攻下之法,就会使脉数发热,患者狂躁奔走,如见鬼神,心下痞塞,小便淋漓不尽,少腹坚硬,小便时还会尿血。
脉象濡软而紧,濡软表示卫气虚弱,紧脉说明营中有寒邪。阳气微弱,卫气受邪,会出现发热恶寒;营中寒邪紧束,胃气也会寒冷,导致微微呕吐,心中烦闷。医生若误认有大热,为解除所谓的“热”而发汗,会导致阳气虚脱,出现烦躁,心下痞塞坚硬,表里正气都虚竭,突然起身时会头晕目眩,体表有客热,心中惆怅难以入眠。却不知胃气已冷,关元处有寒邪紧束,各种治疗手段都难以发挥作用,若用冷水浇灌身体,体表客热虽暂时消退,但会寒战不止,盖上厚被,汗出却头部昏蒙,身体惊惕又振颤,小便困难,寒邪因冷水激发,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呕吐加剧,甚至肠道都似要翻转,身体颠倒不得安宁,手足微微厥冷,身体寒冷而内心烦躁,此时再想补救,却难以挽回了。
脉象浮而大,浮脉表示气实,大脉表示血虚,血虚即阴液不足。阳气单独下陷于阴部,小便应当色赤且困难,胞宫应当空虚,现在反而小便利且大汗出,按照常理卫气应当微弱,现在反而更实,津液四处耗散,营血枯竭,出现烦躁不能入眠,肌肉消瘦,形成暴脱之液。医生若再用峻猛药物攻伐胃气,这是使虚者更虚,外越的阳气离去之日可待,大便必然如污泥般,最终会导致死亡。
患伤寒病,寸关尺三部脉象都紧,恶寒发热,脉象会出现厥象。所谓厥象,就是脉象起初来势大,渐渐变小,再次来的时候又逐渐变大,这就是其表现。像这样的情况,恶寒严重时,会有轻微汗出,咽喉疼痛。热象多的时候,眼睛发红,脉络增多,视物不清,医生若再发汗,咽喉就会受伤。若又攻下,就会双目闭合,寒象多会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热象多会出现便脓血。若用熏蒸的方法,身体会发黄;若用熨烫的方法,咽喉会干燥。若小便通利,还可救治;若小便困难,就十分危险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