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四月,大旱,还闹蝗虫。皇帝下令诸侯不用来进贡了;开放山林湖泊,让百姓能去采点东西;减少各种车马服饰等御用物品;削减郎官的数量;打开仓库赈济百姓;老百姓还能卖爵位换点钱。
公元前157年夏天六月己亥这天,皇帝在未央宫去世。留下遗诏说:“我听说啊,天下万物生出来,没有不死的。死,那是天地间的常理,自然规律,没啥好太伤心的。现在这世道,大家都喜欢活着讨厌死,为了厚葬把家业都搞垮了,守孝时间太长还影响活人,我可不赞成这样。再说了,我也没啥德行,没能帮上老百姓啥忙。现在我死了,要是还让大家长时间穿丧服守孝,受冷受热的,让人家父子跟着难过,伤了老年人的心,还影响大家吃饭,连鬼神的祭祀都得中断,这不是显得我更缺德嘛,咋跟天下人交代啊!我能保住宗庙,以渺小之身位居天下君王之上,已经二十多年了。多亏老天爷保佑,国家有福气,国内安宁,没打仗。我这人不聪明,老是担心自己做错事,给先帝的美德抹黑,又怕在位时间长了,不能善终。现在能活到这把年纪,死后还能在高庙供奉,还有啥可伤心的呢!我命令天下的官吏和百姓,诏书一到,服丧三天就够了,之后就把丧服脱了。不要禁止老百姓结婚、嫁女儿、祭祀、喝酒、吃肉。那些本来就该为丧事服丧哭祭的人,也不用光着脚。孝带不要超过三寸宽;送葬的车上别弄那些花里胡哨的布,也别带兵器;别发动老百姓到宫殿里来哭祭。宫殿里该哭祭的人,早晚各哭十五声,礼仪结束就别再哭了。不是早晚规定哭祭的时间,禁止擅自哭祭。等下了棺,服大功的守孝十五天,服小功的守孝十四天,服缌麻的守孝七天,之后就脱了丧服。其他没在诏令里提到的,都按照这个诏令类推着办。把这事儿通告天下,让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霸陵的山川就保持原样,别改动。让夫人以下到少使这些宫人都回家去吧。”乙巳这天,把皇帝葬在霸陵。
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殿、园林、车马、服饰这些,都没增加啥新东西。要是有对老百姓不方便的事儿,就马上改了,为老百姓谋福利。有一次皇帝想建个露台,把工匠找来一算账,得花一百金。皇帝说:“一百金,这可是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啊。我住着先帝留下的宫殿,还老担心给先帝丢脸呢,建这露台干啥!”皇帝自己穿的是黑色的粗丝衣服,他宠爱的慎夫人,衣服都不拖地,帷帐也没有绣花装饰,就为了给天下人做个节俭的榜样。修建霸陵,用的都是瓦器,不能用金、银、铜、锡这些来装饰,顺着山势建,不堆高大的坟头。吴王假称生病不来朝见,皇帝还赏赐他几案和手杖。大臣袁盎等人的谏言虽然很尖锐,皇帝也常常宽容采纳。张武等人收受贿赂,被发现了,皇帝不但没惩罚,反而赏赐更多财物,让他们心里愧疚。皇帝一门心思用道德来感化百姓。所以当时天下安宁,老百姓家家生活富足,后世很少有能比得上的。
丁未这天,太子即位当皇帝,尊称皇太后薄氏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九月,西方出现了彗星。
这一年,长沙王吴着去世,没有儿子,封国就被撤销了。
当初,高祖觉得文王吴芮这人不错,就指示御史说:“长沙王很忠诚,把他的事迹明确记录下来,写成法令。”到孝惠帝、高后的时候,封了吴芮的两个庶子为列侯,传了几代之后就断绝了。
此卷以汉文帝驾崩为核心,串联起其晚年施政、对匈防御、临终遗诏等内容,全方位展现了这位“仁君”的治国实践与历史遗产:
临终遗诏:理性主义的政治宣言
薄葬与节哀的制度革新:文帝遗诏打破“厚葬以明孝”的传统,规定“服丧三日即除”“霸陵山川勿改,瓦器为葬”,甚至允许宫人归家。这一举措直指先秦以来“丧葬耗民”的弊端,将个人生死从“神道设教”中剥离,回归自然规律认知,是中国古代帝王中罕见的理性觉醒;
民本思想的终极体现:遗诏反复强调“勿以丧废生民之务”,禁止百姓停办婚丧嫁娶、祭祀饮食,甚至担忧“守孝伤老者之心”。这种将民生福祉置于皇权礼制之上的态度,超越了时代局限,为后世帝王树立了“以民为本”的执政典范。
晚年施政:仁政的坚守与现实妥协
灾荒应对的务实举措:面对旱灾、蝗灾,文帝下令“诸侯毋贡”“开山林池泽”“减服御、损郎官”,通过削减宫廷开支、开放资源普惠民生,与晁错“重农备荒”思想一脉相承。尤其允许“卖爵救荒”,既缓解财政压力,又为平民提供上升通道,体现危机治理的灵活性;对匈政策的隐忍与权衡:匈奴连年入寇,杀掠边民万余,文帝虽部署周亚夫等将领防御,却最终选择“和亲”妥协。这种“忍辱求安”的策略,表面是军事弱势下的无奈,实则根植于汉初“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以有限代价换取内部发展时间,为武帝时期的反击积蓄力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