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韩宣惠王去世,儿子襄王仓继位。
评论
这段历史展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权谋纵横与思想碰撞的复杂局面,诸多事件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历史走向。
- 军事冲突与势力消长:秦国在多线军事行动中展现强大实力,侵义渠得二十五城,拓展西北疆域,增强战略纵深;伐魏取曲沃、败韩于岸门,迫使韩太子入质求和,彰显对三晋的压制力,进一步巩固其在中原的扩张态势。秦伐赵拔蔺、虏庄豹,打破秦赵边境平衡。楚国在与秦的军事对抗中接连惨败,丹阳之战八万甲士阵亡,汉中郡丢失;蓝田之战再次失利,又遭韩魏趁火打劫,国力大损,从强国行列逐渐衰落,战国力量对比发生重大转变 。
- 政治权谋与外交博弈:齐国趁燕国内乱,以支持太子平之名伐燕,迅速占领燕国,但因未能施行仁政,引发燕人反抗,不仅失去燕国,还引发国际不满,暴露其在扩张中缺乏政治远见。秦国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为诱饵,成功离间齐楚联盟,展现出高超的外交欺诈手段,使秦国在外交和军事上占据主动,凸显战国时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残酷现实,也体现出各国在合纵连横中相互算计、尔虞我诈的外交常态。
- 王道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碰撞:齐王与孟子关于伐燕的对话,充分体现儒家“王道”思想与战国现实政治的巨大矛盾。孟子主张以民心向背决定是否取燕,强调行仁政,认为只有符合百姓利益的征伐才能长久,但齐王为追求霸业,忽视这一建议,最终因暴行引发燕人反叛,证明在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单纯的道德理想难以左右政治决策,现实的利益争夺和权力扩张才是各国行动的主导因素。
- 人才战略与国家兴衰:燕昭王在燕国残破之际,以“千金买骨”的诚意招贤纳士,通过厚待郭隗,吸引乐毅、剧辛等大批人才,为燕国的复兴奠定坚实基础。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人才已成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得人才者得天下,良好的人才战略能够使国家在逆境中崛起,改变战国格局。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