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地风谣
咸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时,石匠李墨已经在宗庙前的石阶上坐了半个时辰。他粗糙的手掌抚过那块刚凿好的青石板,上面"春禘"两个篆字被露水浸得发亮。不远处传来孩童的嬉笑,几个垂髫小儿正围着新立的木牌认字,那是官府昨夜才挂起的告示——三日后举行春季大祭,凡十六岁以下少年需随长辈参与。
"李师傅又在琢磨石碑?"宗正府的文书赵高提着竹篮走过,篮里装着祭祀用的帛书。他弯腰细看石板上的纹路,"这'禘'字的走之底刻得比去年流畅多了。"
李墨憨厚地笑了笑,指尖在笔画转折处敲了敲:"去年刻的时候总想着赶工期,今年特意请教了学宫里的老博士。他说这字得有水流的气韵,毕竟是祈雨的大典。"
赵高从篮中取出一卷竹简递给他:"这是新修订的《秦祀录》,你看看春祭的仪轨有没有变动。前几日巴蜀郡守派人送来的巴人傩舞图谱,大人说要加到迎神环节里。"
竹简上的漆字还带着新墨的香气,李墨逐行读着,忽然在某段停下:"这'分胙'环节,怎么改了?"往年祭祀后,太祝会将祭品分赐百官,今年却添了"凡参与祭祀者皆可得胙肉"的字样。
"右丞相说的,"赵高蹲下身帮他按住被风吹动的竹简,"新法推行后,百姓纳的粮税里多了祭祀专款。既然是万民供养的祭品,自然该让万民共享。"他指着远处正在搭建的祭台,"看见那些新增的木案了吗?能供三百户百姓同时受胙。"
李墨望着祭台旁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的春祭。那时他还是个跟着父亲来看热闹的孩童,只能远远站在宫墙外听里面的鼓乐。如今他亲手雕琢祭祀用的礼器,连邻家卖浆的王婆都能带着小孙子到前排观礼。
三日后的黎明,咸阳城的钟声穿透云层。李墨背着十岁的儿子李石站在祭祀队伍里,看着身着玄端礼服的太祝举起酒爵。晨光中,他忽然发现儿子正跟着周围的人默念祝词,那些拗口的古句,不知何时已被孩童记在心里。
祭祀后的分胙环节格外热闹。李石捧着分到的半块胙肉,鼻尖沾着肉酱也顾不上擦。他看见太史令正在给一群少年讲解鼎上的饕餮纹,便拉着父亲凑过去。白发苍苍的太史令指着纹饰说:"这兽面纹是提醒我们,祭祀时要心怀敬畏,如同面对先祖的眼睛。"
"可阿母说饕餮是贪吃的怪兽。"李石忍不住插话,引来周围一阵轻笑。
太史令却抚着胡须点头:"正是。先祖造此纹饰,是要警示后人——祭祀不是贪图神灵庇佑,而是感念天地馈赠。"他从袖中取出一卷彩绘帛书,"你看这上面的西戎祭礼,他们用羊胛骨占卜,与我们的龟甲占卜虽不同,心意却是一样的。"
李墨望着儿子瞪圆的眼睛,忽然明白为何官府要让少年参与祭祀。那些刻在骨头上的卜辞、写在竹简里的仪轨,终究要靠这些鲜活的生命传承下去。
初夏的咸阳城被一场骤雨洗得清亮。李墨刚把新刻好的婚俗碑立在城门口,就见邻居家的姑娘阿禾红着脸跑过。她手里攥着块染红的麻布,那是按照古法,女子许亲后要送给未婚夫的信物。
"李伯,您看这'纳征'礼的步骤对不对?"阿禾展开手中的竹简,上面是她抄录的婚仪流程。下个月她就要嫁给临县的铁匠,特意来请教城中最熟悉婚俗的李墨。
李墨接过竹简,见上面工工整整写着"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成婚时,母亲用粗糙的麻纸画的流程图,如今官府早已将这些习俗编订成册,分发给各乡的三老。
"纳征时要送玄纁束帛,"李墨指着竹简上的空缺处,"还要附上你亲手织的布。当年你阿母嫁给你阿父时,织了块凤凰纹样的,至今还收在樟木箱里。"
阿禾的脸颊更红了:"昨日学宫里的女先生教我们织'并蒂莲',说这是楚地的纹样,如今在咱们秦国也时兴起来。"她忽然压低声音,"听说迎亲那日,还要按齐地的习俗撒五谷?"
"是呢。"李墨想起前日在市集上,看见临淄来的商贩在卖五彩谷种,"官府说,只要是好习俗,不管来自哪国,都该学着。就像你阿爷当年从燕国带来的'却扇'礼,如今咸阳城的新娘子都学着用呢。"
正说着,宗正府的官吏带着几个少年走来。他们扛着新制的木牌,上面刻着婚嫁六礼的图解。"李师傅,帮忙看看这牌位的高矮合适不?"为首的官吏喊道,"下月初要送到各乡去,让百姓照着办。"
李石跑过来,踮脚指着木牌上的"亲迎"图:"阿父,这个新郎官怎么穿着赵国人的胡服?"
官吏笑着解释:"去年赵地来的工匠说,他们那里迎亲时穿胡服方便骑马。官府觉得有理,就添上去了。"他递给李墨一卷新修订的《秦俗录》,"您看这新增的'跨鞍'礼,是从韩地学的,寓意平安顺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