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7 章:中杭通贸(至元四十七年秋中都 - 杭爱山物资通道开通)
至元四十七年秋的中都转运司衙署,辰时的阳光斜照在案上的 “南北物资通道方案” 上。转运使阿合马(中书省委派,掌中原物资调度)指尖划过 “中都 - 集宁路 - 杭爱山” 路线图,图上用红墨标注着驿站位置、水源点、地形标注,旁附的 “物资清单” 写着:“中原输出:麻布两千匹(粗布供民生,细布供部落贵族)、青稞五千石(优先供老弱户)、铁锅三百口(草原炊具短缺);草原输入:羊皮三千张、牛皮五百张、狐皮两百张(供中原制衣、军需)。”
幕僚王掌柜(资深汉商,熟南北贸易)走进来,递上一本 “商情册”:“大人,昨日走访中都布坊与粮铺,麻布存量足,仅需从大同路调一千匹;青稞可从中都粮库调拨,铁锅需从河北铁匠坊定制,半月可齐。杭爱山那边,张谦传回信,帖木儿已组织部落收集皮毛,合丹部、别失八里部已交羊皮八百张,说‘入冬前能凑齐三千张’。” 阿合马点头,翻开《大元通制?食货》:“元代通贸,需‘官为先,商为辅’,官营商队先保障军需,民营商队补民生,通道要靠站赤,得先修沿途驿站,不然粮布运到杭爱山,早霉了。”
此时,驿卒送来萧虎的信,信中强调:“通道开通需防两点:一是私贸(恐有人偷税、夹带违禁品),二是运输安全(沿途有残兵余党,需护卫生力),可让元军与部落兵共护商队,驿站设核验点,查商引、验物资。” 阿合马看完,对王掌柜道:“你即刻去集宁路,协调修复沿途三座旧驿站,每站配驿马十匹、辅兵五名,设粮草储备仓;我去枢密院申请护卫,就说‘通道关乎杭爱山民生与军需,需派百人护商队’。”
三日后,勘探队回报:“中都至杭爱山全程八百里,经集宁路、黑水河,旧驿站三座需修复,新增两处补水点(沙漠段缺水),河流段需造简易木桥(雨季易涨水),预计一月可完工。” 阿合马在方案上签字:“按此推进,首批官营商队下月出发,带青稞两千石、麻布八百匹,换皮毛一千张,先试通;民营商队随后,允许带针线、盐巴等小商品。” 中都 - 杭爱山的物资通道,就此进入筹备阶段,这道连接中原与草原的 “生命线”,正缓缓铺开。
一、通贸背景:战后物资缺口与互通需求
杭爱山战后,物资供需矛盾渐显:牧民们冬季需麻布制衣,却因战乱断了中原来源,合丹部娜仁家仅存半匹旧布,阿古拉的冬衣已短了一截;老弱户的青稞储备不足,混合部落有十户牧民需靠部落救济;铁锅等炊具损耗严重,别失八里部也速台家的铁锅裂了缝,只能用陶罐煮青稞。帖木儿在给元廷的奏疏中写道:“草原缺布、少粮、无锅,牧民过冬难;中原多此四物,若能互通,既解民生,又增部落收入。”
中都的物资也需草原补充:中都布坊需皮毛制冬衣(供元军与市民),去年羊皮价涨了三成,布坊掌柜王二多次向转运司请愿 “增皮毛来源”;军需库需牛皮制甲,库存仅够造五百副,枢密院催 “尽快调运”;中原贵族喜狐皮,市集上狐皮稀缺,价高难寻。转运使阿合马在议事时道:“中原缺皮毛,草原缺粮布,这是‘互补之需’,开通通道,不是单纯救济,是‘互利通贸’,朝廷还能收税,补军需,一举三得。”
元廷官员议事时,萧虎提出 “以通道稳边疆” 的构想:“开通中都 - 杭爱山通道,不仅是通物资,更是通民心 —— 牧民能换到粮布,便认朝廷的‘好’;中原商人能获利润,便愿去草原,往来多了,边疆自然稳。” 哈剌哈孙补充:“需定规制,防私贸、防垄断,让利益归朝廷、归牧民、归商人,谁也不能独吞,这样通道才能长久。” 这一构想,契合元代 “以贸治边” 传统 —— 通过物资互通,将边疆与中原的经济绑定,进而强化政治认同。
部落长老对此也表支持: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在回函中称 “牧民盼布粮久矣,若能通贸,不用再靠朝廷救济,自家皮毛能换粮,心里踏实”;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道 “通道开通,商队来草原,还能带来中原的种子、农具,帮咱们种青稞,是好事”。元廷遂明确通道核心目标:一是 “补物资缺口”,解草原粮布、中原皮毛之需;二是 “稳边疆民心”,通过互利贸易增强认同;三是 “强朝廷管控”,依托通道掌握草原经济动态。
需求梳理的核心逻辑,是 “互利而非单向”:元廷不搞 “恩赐式救济”,而是 “交换式通贸”,草原用皮毛换中原粮布,双方平等,既避免牧民因 “受救济” 生依赖,又让中原商人有动力参与,通道的可持续性更强。王掌柜道:“商人逐利,牧民求实,朝廷求稳,三者需求拧成一股绳,通道才能通得顺、走得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