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路线勘探:地形适配与驿站依托
通道路线的勘探,由转运司李诚(熟北方地形,曾参与站赤维护)带队,共二十人,含三名元军(防残兵)、两名部落向导(杭爱山牧民,识草原路)、五名工匠(测地形、修简易设施),目标是 “找一条‘短、平、近’且能依托旧站赤的路线”,避免绕远、难行路段。
勘探队从杭爱山主驿站出发,首段是 “草原 - 沙漠” 过渡带:行至黑水河东侧,遇三十里沙漠,沙丘起伏,缺水严重,向导说 “往年商队走这,常因缺水误期”。李诚让工匠测水源,在沙丘间找到一处泉眼,水量虽小,却够商队补水,遂决定 “在此设补水点,用石砌蓄水池,储水供商队”;又让元军清剿周边残兵痕迹,确保安全,第一段路线就此确定:“杭爱山主驿站 - 黑水河补水点 - 集宁路旧驿站”。
第二段是 “沙漠 - 平原” 路段:从集宁路旧驿站出发,需过一条季节性河流(浑河),雨季河水暴涨,无桥难渡。李诚让工匠测河宽(三丈)、水深(雨季最深五尺),决定 “造简易木桥,用松木做桥板,柳木做栏杆,可拆卸(冬季结冰后收起,防冻裂)”;又查看沿途旧站赤,发现集宁路至中都间有两座旧驿站(兴和站、怀安站),虽年久失修,但地基完好,只需修复屋顶、补筑围墙即可用,第二段路线定为:“集宁路旧驿站 - 浑河木桥 - 兴和站 - 怀安站 - 中都”。
全程勘探中,李诚注重 “地形适配运输工具”:草原段平坦,适合牛车(载重量大,牧民熟悉);沙漠段用驼队(耐旱,适合长距离);平原段用马车(速度快,适合粮布运输)。他还在路线图上标注 “危险点”:黑水河沙漠段易迷路,插木牌(刻方向、距离);浑河雨季易涨水,标注 “雨季通行时间(辰时 - 未时,水量较小)”;兴和站周边有树林,易藏盗匪,让元军加强巡逻,这些标注,为后续商队运输提供了安全指引。
勘探队用十日走完全程,总里程八百里,确定 “杭爱山主驿站→黑水河补水点→集宁路站→浑河木桥→兴和站→怀安站→中都转运司” 的路线,共设 “三站两点”(三座驿站、两处补水 / 渡河点),均依托旧站赤或天然设施,修复成本低、耗时短。李诚将路线图与修复方案报给阿合马:“一月可修复沿途驿站与设施,二月初可通商队。” 阿合马看完,在方案上批 “准”,路线筹备进入实操阶段。
三、驿站修复:运输保障与核验节点
沿途驿站的修复,按 “先核心、后辅助” 原则,优先修复集宁路、兴和、怀安三座旧站赤,每座驿站配驿丞一名(掌调度)、驿卒五名(管驿马、粮草)、辅兵三名(管安全、核验),功能定位为 “商队补给、物资暂存、商引核验”,确保商队 “走一段、歇一段,不疲劳运输”。
集宁路驿站修复由张谦牵头:该站是草原与中原的 “交界站”,需重点改造 —— 修复五间仓储房(存草原皮毛、中原粮布),地面铺木板(防潮);加固驿马棚(可容二十匹驿马,供商队换马);设 “核验房”(查商引、登记物资)。工匠们用十日修复:屋顶换瓦(从中都调运),围墙补砖(本地采石),仓储房刷防潮漆(元廷特供),张谦还让部落兵在驿站周边设巡逻点,防残兵袭扰,修复后,集宁路驿站成为 “草原物资集散地”。
兴和、怀安驿站修复由李诚负责:两站功能侧重 “中途补给”—— 兴和站加建 “牛车维修坊”(配铁匠,修车轮、车轴),怀安站加建 “驼队喂养棚”(储干草,供骆驼进食)。修复中,李诚发现怀安站水井干涸,让工匠深挖三尺,重新出水;兴和站驿马棚漏雨,换铺双层毡布(防雨)。两站修复后,商队可在兴和站修牛车,在怀安站喂骆驼,避免因工具损坏、牲畜疲劳延误行程。
驿站配套设施还含 “物资储备”:每站储青稞一百石、水五十桶(供商队应急)、干草两百斤(供驿马、骆驼),由转运司定期调拨,驿丞负责管理,每日清点,避免短缺。阿合马还规定 “驿站核验流程”:商队抵达,先出示 “商引”(元廷颁发的贸易凭证,写物资种类、数量),驿丞核对实物与商引一致,再登记 “入站时间、人数、牲畜数”,方可进站补给、暂存物资,核验记录每日报转运司,确保物资流向可溯。
修复后的驿站,成为通道的 “骨架”:杭爱山商队带皮毛到集宁路站,核验后换中原粮布;中都商队带粮布到集宁路站,核验后换皮毛,驿站既保障运输,又管控贸易,避免私运、错运。张谦在给阿合马的信中写道:“驿站修好,商队走得顺,牧民见了,都盼着通贸早点开始。”
四、商队组建:官营主导与民营补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巴图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巴图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