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快步追上孔明,脸上带着责备之色,他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抱怨的“焦急之意”:“先生!您为何如此!直接说那等投降之言!幸好吾主宽厚,若非如此心性,恐怕您刚才已人头落地了! 您这番话,简直是太蔑视吾主了啊!吾主是何等人物,岂可对他说那等动摇心志的话?!”
孔明却仰头大笑,笑声在这压抑的厅堂中显得分外突兀和刺耳。他的笑声中蕴含着一种运筹帷幄、胜券在握的自信与轻松,完全不被鲁肃的焦急所影响。
“子敬啊子敬,”孔明收住笑声,望着惊疑不定的鲁肃,他的眼中带着一种看穿一切的通透之“意”,“你的心志,怎么如此难以容物?如此易被表象迷惑?”
“我,并非真的要劝吴侯投降!我心中自有破曹之绝计!但方才吴侯询问时,他内心的**‘求援之意’与‘犹豫之意’混杂,未能真正凝聚其决心。而那些文官的‘怯懦投降之意’却占了上风,使得这厅堂内的气氛都弥漫着一股软弱之气,影响了吴侯的判断!吴侯若不问我破敌之策,我自不会轻言!而他内心对曹操势大的惧怕是真实的!要让他下决心,必须激发出他骨子里那股不甘人下、宁为鸡头不为牛后的‘雄霸之意’!** 所以我故意以言语激他,便是要点燃他内心中那团沉睡的火焰!”
孔明说出了他运用“心法”操控孙权心理、点燃其隐藏“意念”的真正目的。他视众生念头为流动的“气”,可以通过特定的言语和精神引导去激发、改变。
鲁肃闻言,愣住了。他看着眼前这位谈笑间操纵人心的青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震撼。原来方才那些惊人之语,竟然是深思熟虑的精神战略!
“果、果真有破曹良策?!”鲁肃难以置信地问。
孔明轻蔑地笑了一下,目光扫过窗外阴沉的天空,仿佛看到了那即将压境的黑色军队:“吾观曹操百万之众……不过是一群迷失了‘自身之意’,被他的‘霸意’驱赶前行的可怜蝼蚁!他们不过是一团聚合起来的‘怨气’和‘兵煞’,乌压压一片罢了!若亮施展所学,集自身‘气’与‘意’,凝练成可动摇天地自然的秘术!只需抬一抬手,他们的‘军势之气’便会被我的力量碾压,化为齑粉,不足为虑!”
孔明最后几句话,声音不大,但在鲁肃听来,却如同洪钟在耳边炸响!孔明话语中展现出的那种睥睨天下、视百万大军为无物的傲慢,以及隐藏其下所提到的“可动摇天地自然的秘术”、“一举手皆为齑粉”的可怕力量,让鲁肃毛骨悚然。这已经远超了寻常的兵法谋略,而是涉及到了更深层次的“气”、“意”以及河洛书院传承中可能包含的操控自然之力的“术”或“法”! 鲁肃这才真正理解了卧龙的可怕!他并非仅仅是善于计谋,更是拥有足以触及超凡境界的恐怖力量!
鲁肃不敢怠慢,立刻飞奔进入后堂面见孙权。孙权果然余怒未消,周身还散发着不甘屈辱的“愤怒之意”,见到鲁肃,他依然咬牙切齿地说道:“这诸葛亮,当真是欺人太甚!竟然劝孤降贼!”
鲁肃急忙解释,同时将孔明的真正“激将”意图娓娓道来:“主公息怒!臣方才也为此责怪孔明先生!谁知他非但不以为意,反而笑臣不能容物,说臣目光短浅,被表象迷惑。他说他并非真心劝降,乃是因为看出主公您心中虽有抗拒曹操之‘意’,但同时被那庞大的兵力与诸多降议文官所压迫,内心犹疑不定,故而故意以言语相激,是为了点燃主公心中那不屈不挠的雄心,催生您破敌决战的强大决心! 并非瞧不起主公!而且……而且孔明先生言语中透露……他确有克曹之策!只是不肯轻易说出!主公何不再次相请,向他求教真正破曹的‘金石之论’?”
鲁肃的话成功地转变了孙权内心的情绪。孙权闻言,那充满怒意的面孔渐渐散去阴霾,眼中恢复了理智,转而露出了惊愕,继而豁然开朗的神色!他的‘愤怒之意’消退,‘被看穿后的好奇’以及‘对破曹良策的渴望’涌现出来。
“原来如此!原来他并非真心劝降,是看透了孤的心意,故意用这番言语来激发孤的斗志啊!”孙权一拍大腿,脸色回嗔作喜,“是孤一时浅见,险些错失大才!方才差点误了大事!这卧龙果然是鬼神莫测!”
孙权当下便与鲁肃再次出堂,毕恭毕敬地请回孔明叙话。再次见到孔明时,孙权态度大变,十分诚恳地拱手作揖,语气中带着一丝“求贤若渴的歉意”之意:“适才冒渎威严,是孤一时失态,幸勿见怪!”
孔明亦施礼回道,他的“歉意”却显得有礼而客套:“亮言语多有冒犯之处,望乞主公恕罪。”他并未深究,只是保持了基本的谦和。
孙权邀请孔明入后堂,亲切地赐酒款待,屏退了大部分随从,只留少数心腹以及鲁肃在侧。数巡酒罢,气氛缓和,孙权望着孔明,眼神中的“探询之意”愈发浓厚,这次,他直奔主题,没有任何虚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