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站在一旁,听到孔明不仅没有隐瞒,反而报出了更高的数字,瞬间面色煞白,身体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他急忙向孔明使眼色,**他的“焦急之意”显露无疑。**然而孔明仿佛完全没有看到他的动作和“意念”波动,依旧平静地与孙权对答。
孙权显然也被这个数字震住了,他的“抗争之意”在巨大的兵力压迫下,似乎摇摇欲坠,眼中充满了惊悸。 “曹操部下战将,又有多少?”他追问道,似乎想从将领数量上寻找希望,或者更直观地感受敌人的可怕。
孔明淡淡地扫了一眼堂下的众将领,目光中带着一丝高傲,以及对“泛泛之将”的不屑之意。 “足智多谋的文士,能征惯战的虎将,何止千人万员?”
孙权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的惊恐稍敛,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凝重与迟疑,他的“决断之意”正激烈动摇。 “如今曹操既平了荆、楚之地,他那席卷天下之‘霸意’,可是还要更进一步,染指江东之地吗?”
孔明微微一笑,那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笑容:“他大费周章,沿江扎下营寨,征调船只,厉兵秣马。如此明显的‘攻击之意’直指此处! 若非想要吞并江东,难道是想取其他地方不成?主公此刻却反问,岂非揣着明白装糊涂?”他用反问来进一步逼迫孙权面对现实,激起其应有的“警觉之意”。
孙权终于下定了决心,要听听孔明的真正主意。他那股犹豫不决的“意”暂时稳定了下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等待指示、寻求方向的“聆听之意”。 “若彼真有吞并之心,这战,与不战,请足下为我孤决断!以先生高明的‘意’和对天下大势的理解,为孤指明一条活路!”
孔明面色变得严肃起来,语气中带上了沉重的份量,这番话是真正的核心,他的“破局之意”将在此时显露。 “亮确有一言,能为主公指引方向,然而……亮只怕将军您……不肯听从。”
孙权的眉头再次皱起,那是一种被挑战、被激怒的“反骨之意”:“何出此言?愿闻高论!”
孔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知道机会来了!他没有立刻提出抗曹,反而使用了更高明的“激将法”,以反其道而行之的“顺从之意”,去激发孙权内心最深的骄傲和野心!这是“心法”中极为精妙的运用!
“想当年,天下大乱,四方群雄并起。主公您以江东之地聚集水泽之灵气,凝练独特之‘地域之意’,割据一方;我家刘豫州则于汉南收拾残兵,凭一身‘仁德之意’聚拢人心,与曹操遥相抗衡,呈三分之势。然而如今,曹操横扫宇内,所向披靡,大难略已平定;他那势不可挡的‘霸者之意’已威震海内! 即使尚存英雄,一时也无处施展!我家主公势弱,故暂避其锋,远遁至此,依附于您。”
孔明故意将刘备描绘成势弱无依,以此来烘托江东的强大。
“以亮看来,将军当审度自身‘力量之气’,量力而行。您若是自觉以江东的兵力、物力以及江东子弟凝聚的抗敌‘意’,能够与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抗衡,能以东吴的‘区域之意’抗衡整个中原大地凝练的‘华夏大一统之势’,那就早下决心,与曹操一刀两断,死战到底!若您觉得难以匹敌,自问力量与心志都不及,那便如同那些江东谋士所言,趁早按兵束甲,恭恭敬敬,带着卑微之‘意’,向曹操北面称臣,做他属下便是!”
孔明说这话时,语调轻描淡写,仿佛降曹乃是理所当然、甚至是对江权实力心志不足的“顺理成章”之选择。 他口中描绘出的“卑微”、“称臣”,每一个字都像一根针,狠狠地刺向孙权那敏感的,不愿意屈居人下的灵魂深处。孙权心中那股潜藏的骄傲、对权势的渴求、对地位的看重,在孔明“不如称臣”的建议刺激下,瞬间被引爆!
孔明看出孙权的动摇,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胜利,他添上最后一记重击:“然而,若是将军您既没有真正抗敌到底的‘坚决心志’,又不甘屈居人下,只是表面上伪装臣服,心底却怀着反抗之‘疑贰之见’,如此优柔寡断,事到临头却迟迟下不了决断,那么大祸随时都可能降临!”孔明最后一句警告,带着强大的预示性力量,仿佛将孙权的未来已经断定。
孙权被孔明的激将法彻底引燃了心中潜藏的怒火!他的碧眼骤然收缩,面色勃然变色,那股一直压抑的“帝王野心之意”如火山般喷发! 他猛地拂袖而起,身上的龙纹衣袍因为愤怒而微微颤抖,怒气冲冲地快步走向后堂,一言不发,只留下一道带着强烈震怒之意的背影。
厅堂中的文官们见状,大部分眼中露出得意的幸灾乐祸之色,他们的“投降之意”似乎再次占了上风,仿佛看戏一般冷笑议论。黄盖等少数武将则露出忧虑和焦急。鲁肃更是吓得变了颜色,他不知道孔明为何会如此出格,直接刺激孙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野史!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国野史!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