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志啊,等你上了大学,一定要用功读书啊!这可是你妈和你妹妹辛辛苦苦付出给你换来的机会,可千万不能浪费了!"
一位邻居大妈拍着徐大志的肩膀说。
"是啊大志,"旁边的大叔接过话头,"你妈这些年一个人拉扯你们兄妹俩太不容易了。你现在长大了,以后在学校要照顾好自己,别让你妈操心了。"
"大志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另一位阿姨抹了抹眼角,"等你以后有出息了,可要好好孝顺你妈,多照顾照顾你妹妹。"
“……”
陆陆续续有邻居从徐大志家门口经过,看见他坐在门槛上,都会停下来叮嘱几句。大家都知道大志家里的情况——父亲杳无音信,母亲靠着拼命干农和做杂工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每个人的眼神里都带着心疼和怜惜。
徐大志低着头,手里不停地磨着那把生锈的柴刀。
邻居们以为他是在帮家里干活,谁也没多想。那把柴刀在磨刀石上来回滑动的声音,淹没在了大家关切的叮咛声中。
"嗯,晓得了。"徐大志闷声应着,也不知道跟他说话的邻居有没有听到他的回应,他也不在意。
手里的柴刀与磨刀石接触着,发出"嚓嚓"的声响。他始终低着头,让人看不清表情,只有刀刃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
谁都明白徐大志这个当哥哥的心里苦。他妹妹这门亲事,说是嫁女儿,倒像是卖闺女——对方家里咬死了要给两千块彩礼钱必须定亲才行,到十八岁就领证,还不能反悔。
这笔钱搁在城里或许不算啥,可在这靠天吃饭的穷地方里,得是全家不吃不喝攒上两三年的数目。
来帮忙的邻居们一边择菜一边偷瞄堂屋里贴的喜字,那红纸剪的鸳鸯都被穿堂风吹得卷了边。
王婶抹了把眼角,小声嘀咕:"多水灵的姑娘啊,要不是..."话没说完就被自家男人瞪了回去。
其实在场谁心里不跟明镜似的?这年头谁家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就算有那宽裕的,也得留着钱防个头疼脑热——这乡里最近的卫生所都得走三里山路呢。
“老话说病来如山倒,可要我说啊,这穷病比那癌症还难治。医院里那些个疑难杂症好歹有个学名,咱们这穷病啊,连个药方子都没有..."张老汉蹲在门槛上卷烟,火星子明明灭灭,映得他皱纹里的愁苦更深了几分。
不知我们的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们,你们听过那些让人鼻子发酸的真实故事吗?
我们七零后小时候,有些父母实在负担不起奶粉钱,只能含着泪把孩子送给条件好的人家。
生了女儿多的,违反了计划生育,生下来不是当场淹死,就是被大城市来的人抱走领养走,至今不知是死是活,不知下落何方。
一大家子五六个孩子挤在漏雨的土屋里,父母掏出几个写了字的纸团让孩子们抓阄,抓到“去“的那个才能背上书包。更多的家庭,可能女孩子就没有上学机会了,让哥哥或弟弟那些家中男孩子去上学。
产房里丈夫攥着皱巴巴的缴费单发抖,医生催着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的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沉默...
这些都不是电视剧里的情节,都是活生生的过往,也或许是此时此刻就在某个角落真实发生的人生。
可能在我们刷手机的这几分钟里,世界的某个地方就有人正经历着这样的抉择。
最让人难受的是,明明每个选择都扎得我们心里淌血,我们却不得不选择。
在当年这个年代,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末,像徐大志家这样因为太穷而被迫向现实低头的家庭并不少见。其实在那些偏远贫困的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相比之下,徐大志家的情况甚至还算"幸运"的——毕竟他考上了大学,虽然这能上大学的机会,是用妹妹的彩礼钱去换来的。
有的读者可能觉得"卖妹妹换学费"这种事简直难以想象,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这反而成了他们家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对很多穷苦人家来说,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
徐大志能上大学,就意味着这个家终于看到了一丝希望,就像在漆黑的夜里突然看见了一盏微弱的灯。虽然这希望来得如此心酸,但总比永远活在绝望中要强。
其他那些连女儿都"卖"不起的人家,可能世世代代都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永远被困在贫困的泥潭里。
在这个残酷的现实面前,徐大志家的选择虽然令人心痛,却也是那个时代无数贫困家庭无奈之下的选择。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村里的小孩子们已经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兴奋地喊着:"快来看新娘子喽!快来看新娘子喽!"稚嫩的童声在空气中回荡。
徐大志听到这吵闹声,心里明白妹妹徐大敏应该已经起床准备等待男方的到来了。他默默地把手中的柴刀塞进旁边的草垛里,拍了拍身上的木屑和草屑,迈着沉重的步伐朝院子里走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重生寒门逆袭全靠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