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宋东方与谢云旺前往部里参加会议。
会议第一天,大寨、大庆及某厂的六位先进同志做了报告。
第二天组织政治学习并进行讨论。
第三天听取各单位汇报。
第四天参观学习。
第五天领导讲话。
领导讲话肯定了各单位的成绩,明确了抢时间大上特上三线的指导思想,还批准了新上马的三线企业编制及招工申请。
宋东方、谢云旺开完会时,已经是1970年12月15日的傍晚。
拿到文件后,他们立刻打电话通知厂里,要求第二天在厂区、家属区、办公区张榜公布招工信息。
打完电话,两人来到招待所食堂,打了饭菜和酒。
第二天,招工海报贴了出来,早起的人看到海报欢欣鼓舞,前面的人读着,后面的人听着:
最高指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军工战士永远无限忠于毛主席,永远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永远无限忠于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积极地响应以毛主席、林副主席为首的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号召,投身于伟大的三线建设中。
经上级批准,以下人员政审合格后可办理入厂手续,
1、 响应号召跟随父母来到三线,立志扎根三线并为三线建设发展贡献一生的有志青年,年龄:16周岁以上至24周岁以下;
2、 对积极响应三级建设,主动申请参加三线建设生产的职工家属,原工作性质为集体企业的可办理转正,年龄:40周岁及以下;
3、 三线建设过程中奉献自己家园的贫下中农(农村户口)本人或家属子女原则上每户招工一人,年龄:16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
4、 支援三线建设民工队伍中上山下乡符合回城条件的先进青年,本人申请,单位推荐,县三线民兵团考核认定,可办理招工入厂,年龄:16周岁以上28周岁以下;
5、 地方相关人员;
6、 其它符合条件人员。
具体指标:
放弃优越城市生活,投入三线建设生产的职工子女,指标95名,
符合转正条件的职工家属75名,
占用农地、村落、房屋家庭本人或子女,指标65名,
支援三线建设民工中上山下乡先进青年65名。
地方及相关人员指标29名,
共计招工329名。
入厂时间:1971年1月1日
站在前面的人振臂高呼:三线人必定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在三线建设的征程中,我们的决心坚如磐石!
刚到三线,喜讯便接踵而至,大家都欣喜万分。
这消息传到保东,那些有心解决孩子和家属安置问题的职工,心里开始活动起来。
赵村的人听闻消息,高兴得不得了。
因为他们让出了房子和土地,这下可以转户口当工人了。
稻地村的百姓却满心疑惑,他们那儿让出房子的只有靳武利,让地的似乎也只有靳武利自己开垦的那片。
而且,靳武利的年龄好像不符合招工条件。
靳武利心里清楚自己年龄超了。
但当初征地的时候,佟队长带着三线领导来死孩子沟,他亲耳听到佟队长对三线领导说,死孩子沟的山和地都是稻地小队的,房子和地给了三线,三线就得保证稻地小队每家有一人入厂。
他想到自己的相好今年刚满26周岁。
大家读招工通知的时候,靳武利也在一旁听着。
听到入厂条件,他心想,这回相好有机会转户口当工人了。
他既为相好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年龄不符合条件而懊恼不已。
厕所边上人渐渐少了,他抡起淘粪铲猛地扎向粪坑,冻成硬块的粪被扎出了裂缝,少量的粪冰溅向四周。
靳武利是位中年大叔,有人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会儿说1936年,一会儿说1937年,具体生日也说不清楚,不过那些过往经历,他却记得明明白白。
他回忆道:小时候,自己跟着父母、姐姐在关里关外靠拉脚为生。
有一天刚入关,就遭遇了日本飞机轰炸,父母当场没了,连尸体都没找到,只寻回一个装有父母衣物的包。
姐姐带着他去投奔爷爷家,那年姐姐14岁。
姐姐记得爷爷家在锦海市,爷爷奶奶在一家酱菜厂打工,几年前她们曾去过那里。
可等他们赶到时,爷爷的工友告诉他们:“你爷爷奶奶都去世了。一年前你爷爷先走的,几个月前你奶奶也没了,没钱安葬,就火化了,他俩的骨灰放在那两个小罐里。”
工友还说,奶奶临终前想回老家,家在威宁赵村。
威宁有好几个赵村,姐姐也不知道具体是哪个,只能一路打听、一路乞讨,来到了威宁县西北的赵村。
可赵村没人认得他们,也没人愿意给爷爷奶奶的骨灰找块地安葬,姐弟俩又饿又无助。
这时,一位婆婆给了他们一个玉米饼,两人分着吃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线情怀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三线情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