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今年也没消停,东边又来了一个叫什么努尔哈赤的家伙。
努尔哈赤部队战斗力极强,还把抓到的蒙古人全部变成了他的部下继续在草原上抢劫,以战养战。
现在俨然西蒙古一大祸害。
东科尔呼图克图一方面趁机为自己组织了两千佛军,作为自己的基本盘。
这两年草原愈加寒冷,牧民生活艰难,自然对寺院的供奉也少了很多,许多底层的小喇嘛也快活不下去了,正好借着这件事,让一众卫拉特领主们供养他们。
另一方面他又派人去请来了卫拉特传统盟主和硕特部固始汗的两万大军。
另一方面东科尔呼图克图也派了两个僧人去努尔哈赤营帐中,同努尔哈赤谈判。
“大首领,我们是代表东科尔呼图克图和固始汗过来向您表达善意的。”东羽喇嘛向努尔哈赤施礼后说。
努尔哈赤最近日子也是非常难过,他在哈拉和林和瓦齐尔汗硬碰硬大战了三场,本来三次都几乎彻底击败了瓦齐尔汗。
但是努尔哈赤的部队每次追击都会遭遇到禾木丹带领的上万铁甲骑兵阻击,使他无法彻底击败瓦齐尔汗的部队。
另外霍秉义带去的五千明军火枪手,也会神出鬼没袭击努尔哈赤。
这些明军火枪手非常不讲武德,从来不和努尔哈赤正面作战,永远是骑着马跑到努尔哈赤侧翼,仗着滑膛燧发枪射速快射程远,下马远远射击几轮,努尔哈赤一但派人反击,骑马就跑,从来不和努尔哈赤正面纠缠。
努尔哈赤从乌兰察布开始就连番大败,部队损失惨重,从赫图阿拉出发的时候六万大军,现在只剩下不到四万。
而且努尔哈赤虽然抢了瓦齐尔汗很多牛羊。但是也架不住数万大军人吃马嚼。
而且他们对喀尔喀蒙古地理不熟,也不知道哪里有小部落,所以连番大战之后,努尔哈赤粮草开始紧张。
努尔哈赤也不敢继续向北绕路,他偶然抓捕了一些卫拉特的牧民,知道西边还有一些蒙古部落。就准备先去抢劫一番,补充一下粮草和兵力,再回来找瓦齐尔汗的麻烦。
所以干脆同瓦齐尔汗脱离接触,全力西进。
但是西进顺利的让努尔哈赤都有点不敢相信了,这些西蒙古的部落极为落后,他连续击败了三四个万人规模的部落,才发现他们一个部落也就一两副铁甲,战斗力极为低下。
而且努尔哈赤来到这里发现,西蒙古的普通牧民都是纯奴隶,根本就不算人。
完全看不到未来,所以那些领主就用佛法告诉他们那是他们前世做了坏事,只有全心全意的听从领主大人的命令,把自己老婆孩子女儿全都无条件奉献给领主大人糟蹋,才能在来世换取一个好的投胎机会。
努尔哈赤到了西蒙古之后,率先向西蒙古牧民兄弟们开放了八旗军功体系。
后世提起八旗子弟多为贬义,但是实际上这种制度在建立之初是非常先进的!
1583年,努尔哈赤带着十三副铠甲起兵,开创了满清大业的起点。
他以黑旗为标志,组建了最早的"黑旗军",这支军队成为他日后统一女真各部的核心力量。
随着征战的不断胜利,努尔哈赤的势力不断扩大。1601年,他将部众重新整合,建立了黄、白、红、蓝四支纯色旗帜的军队。
后来为适应夜间作战的需要,原来的黑旗军改编为蓝旗。
最近努尔哈赤又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个蒙古旗,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八旗体系。
这个八旗制度不仅是一种军事组织,更是一种社会治理体系。每个旗下设有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编制,形成了严密的军政一体化管理模式。
八旗制度实现了"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双重功能。平时,八旗子弟从事生产、狩猎,一旦战时,立即化身为训练有素的战士。
这种管理方式远比蒙古人的那种近乎散养的游牧方式对部队控制力强得多。
后金军队的基层编制延续了女真传统的牛录制度,每个牛录由三百户组成。这种编制方式保证了每户都能派出一名壮丁参军,形成了稳定的兵源补充机制。
在这个军事编制体系中,一旦家中壮丁阵亡,就由其子继承或兄弟替代。这种承袭制度确保了军队编制的完整性,也加强了军事单位的凝聚力。这其实和明朝军户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但是努尔哈赤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在建立八旗之初,将所有建州人划分为二十四等,叫做“二十四前程”。
就是从最低等的阿哈到贝勒,一共二十四等,叫做“二十四前程”,建立军功后可以升级效仿的就是明朝的官制........最低等的叫阿哈,就是农奴,所有的西蒙古俘虏现在就是这个层次。
其上是仆役,也叫包衣阿哈。
再升一等为包衣,就是家丁的意思....
包衣之上为家人(家生奴)。
家人之上为辛者库(近身奴隶)。
辛者库之上为包衣管领(奴隶管事)。
这些人广泛来说都属于是“奴仆”。这些人理论上不用上战场,主要是用来干活的,不准发兵刃。其实就是不被信任的人。
另外这些人又分为旗下(开户人)和私下(户下人),旗下就是属于“旗”的公产,私下则是属于被旗主赐予私产。
注意,开户人和户下人是有机会抬籍成为“旗丁”和“步甲”的。
而正身旗人,也叫“旗丁”,也就是所谓的“旗下自由人”,这些人战时充当“辅兵”的任务,战时可以发给腰刀。
喜欢殖民大明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殖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