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迅速收拾好行李,将抗高原反应的药物、氧气瓶、保温设备一一塞进背包,还特意带上了适合高海拔地区使用的轻便考古工具。告别艾力局长和新疆文物局的工作人员时,艾力局长特意给我们装了几袋当地的馕和风干肉:“西藏那边饮食可能不太习惯,这些东西能顶饿,路上也方便携带。”
飞机从喀什起飞,穿过连绵的雪山,最终降落在日喀则和平机场。一出舱门,一股凛冽的寒风就扑面而来,空气中的氧气明显比低海拔地区稀薄,胖子刚走了几步就开始喘:“这地方也太缺氧了,感觉吸进去的气都不够用。”
西藏文物局的扎西局长早已在机场等候,他穿着藏青色的藏袍,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手里拿着一个铜制的转经筒,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欢迎你们来西藏!墓葬在日喀则西南的萨迦县境内,坐落在一座海拔四千五百米的山脚下。盗墓贼挖了两个很深的盗洞,我们在盗洞里发现了吐蕃文木牍的残片和鎏金铜饰,情况很紧急。”
我们坐上越野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往萨迦县赶。车窗外,雪山巍峨,草原辽阔,成群的牦牛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五彩的经幡在风中飘扬。扎西局长一边开车一边介绍:“从盗洞里发现的鎏金铜饰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吐蕃时期的‘大论’(相当于宰相),地位很高。吐蕃时期的墓葬本来就少,保存完好的更是罕见,这座墓葬对研究吐蕃历史太重要了。”
抵达墓葬所在地时,我们看到几顶白色的帐篷搭在山脚下,周围拉着红色的警戒线,几名考古队员正戴着氧气瓶,在盗洞周围清理积雪。扎西局长指着一个深约十米的盗洞说:“这个盗洞直接通向主墓室,我们用内窥镜看过,主墓室里有积水和冰层,很多文物都被冻在冰里,要是不尽快处理,文物可能会被冻裂。”
老烟枪蹲在盗洞边,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温度计,往洞里伸了伸:“洞内温度-5℃,湿度70%,又冷又潮,文物很容易受损。咱们得先在盗洞周围搭建保温棚,用加热器提高洞内温度,等冰层融化一部分再进去。另外,高海拔地区体力消耗大,大家每隔一小时就得吸一次氧,千万别硬撑。”
Shirley杨拿出便携式冰层探测仪,在盗洞周围扫描:“探测仪显示主墓室里的冰层约有三十厘米厚,下面可能藏着大量文物。咱们得准备好融冰剂,慢慢融化冰层,不能用蛮力凿冰,不然会损坏文物。”
阿贵则蹲在盗洞边,仔细观察着泥土里的残片,突然捡起一片黑色的木片:“你们看!这是吐蕃文木牍的残片!上面的文字是吐蕃时期的‘藏文楷书’,虽然只有几个字,但能看出是与佛教相关的内容,和我之前见过的吐蕃文佛经拓片很像!”他小心翼翼地把木片放进保温盒,又在笔记本上画出文字的形状,“主墓室里说不定有完整的吐蕃文佛经或文书。”
胖子则在搭建保温棚,他扛着钢管和保温布,虽然呼吸有些急促,但动作依然麻利:“这高海拔地区干活就是费劲,不过一想到能发掘吐蕃时期的文物,我就浑身是劲!等会儿融冰的时候,我来帮忙搬设备,保证不拖大家后腿。”
接下来的五天,我们都在进行发掘前的准备工作。老烟枪每天都会煮一大锅酥油茶,分发给所有人,酥油茶既能保暖,又能缓解高原反应。他还在保温棚里放了几个氧气瓶,方便大家随时吸氧:“在高原上,身体是第一位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好好发掘文物。”
Shirley杨和几名考古队员一起,配制融冰剂,小心翼翼地往盗洞里喷洒。融冰剂的效果很好,洞内的冰层慢慢开始融化,融化的水顺着预先挖好的排水沟流出来。为了防止水温过低冻伤文物,Shirley杨还在排水沟里安装了加热管,确保水温保持在5℃左右:“融冰一定要慢,不能急,要是冰层融化太快,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开裂。”
阿贵则每天都在研究盗洞里清理出来的木片残片,他对照着随身携带的《吐蕃文词典》,一点点辨认上面的文字。有天下午,他突然兴奋地喊道:“你们看!这几片木片能拼出‘文成公主’四个字!还有‘释迦牟尼’的字样,说明这木牍可能记载了文成公主入藏后传播佛教的事迹!”
当洞内的冰层融化得差不多,温度稳定在10℃时,我们开始准备进入主墓室。我们穿上厚厚的防寒服,背着氧气瓶,戴着安全帽,沿着盗洞慢慢往下爬。盗洞很狭窄,爬了约十米,终于到达主墓室。主墓室的规模很大,约25平方米,顶部有彩绘的“佛教壁画”,虽然大部分已经脱落,但依然能看到佛像和飞天的轮廓。墓室的中央放着一具巨大的石棺,石棺的表面雕刻着精美的“莲纹”和“飞天纹”,是吐蕃时期佛教艺术的典型风格。石棺的周围散落着一些文物,有鎏金铜饰、陶瓷器、吐蕃文木牍,还有几尊小型的铜制佛像,部分文物还沾着未完全融化的冰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