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简单交流了一下情况,沈文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先是组织医官对所有流民进行检查,将染病的流民隔离起来治疗,然后又在安置点周围焚烧艾草和苍术消毒,同时教流民们勤洗手、勤通风,做好个人防护。在沈文的努力下,瘟疫的蔓延很快得到了控制。
几天后,朝廷调拨的粮草和药材终于运到了江南。赵家麟立刻组织人手,将粮草和药材分发到各个受灾州县。为了防止有人克扣粮草,他还特意安排了专人监督,确保每一粒粮食、每一副药材都能送到流民手中。
随着粮草和药材的陆续到位,流民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堤坝加固工程也进展顺利。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流民因为家园被毁,失去了生活来源,即使洪水退去,也无法维持生计。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赵家麟在府衙里来回踱步,对周明和沈文说,“我们不能只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还要想办法让流民们重新站起来,能够自食其力。”
沈文点了点头,赞同道:“赵兄说得对。我建议,可以组织流民开垦荒地,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比如荞麦、红薯等,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有手艺的流民从事手工业,比如编织、木工等,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也能为灾后重建提供帮助。”
周明也补充道:“下官也有个想法,苏州府有不少富商,我们可以劝说他们捐出一部分钱财,帮助流民重建家园,朝廷可以为他们颁发荣誉匾额,表彰他们的善举。”
赵家麟眼前一亮:“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沈兄,你负责组织流民开垦荒地和发展手工业;周知府,你负责联络富商,筹集捐款;我则去各个州县巡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人分工明确,立刻开始行动。沈文先是派人去周边地区购买了大量的荞麦和红薯种子,然后组织流民开垦荒地。他还特意请来有经验的老农,教流民们如何种植这些作物,同时也为有手艺的流民提供工具和原材料,帮助他们开展手工业生产。
周明则亲自登门拜访苏州府的富商,向他们说明流民的困境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性。起初,有些富商担心捐款后得不到回报,态度比较犹豫。但当周明提到朝廷会为他们颁发荣誉匾额,并且在日后的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时,富商们纷纷表示愿意捐款。短短几天,就筹集到了两万两银子。
赵家麟则带着几个随从,前往各个州县巡查。每到一个州县,他都会仔细查看流民安置点的情况,询问流民的需求,同时也会检查堤坝加固工程和荒地开垦情况。遇到问题,他都会当场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在赵家麟、沈文和周明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一个月后,洪水基本退去,大部分流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重建家园;开垦的荒地也种上了作物,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野里随风摇曳,充满了生机;有手艺的流民也通过从事手工业,赚到了足够维持生计的钱财。
这天,赵家麟正在苏州府衙处理公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他走出府衙,只见一群流民举着写有“为民做主”“恩重如山”的锦旗,正朝着府衙走来。为首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是之前在堤坝上带头加固堤坝的老村长。
“赵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老村长看到赵家麟,激动地走上前,跪倒在地,“若不是您,我们这些流民早就饿死、病死了,也不可能重建家园!这面锦旗,是我们所有流民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收下!”
其他流民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喊道:“多谢赵大人!多谢赵大人!”
赵家麟连忙走上前,将老村长扶起来,语气诚恳地说:“老人家,快起来!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你们能重新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这锦旗,我不能收,应该送给所有为赈灾工作付出努力的人,送给那些帮助过你们的富商,也送给你们自己——是你们自己的努力,才让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老村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大人真是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好官啊!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大人的恩情!”
赵家麟又和流民们聊了一会儿,安抚了他们的情绪,才让他们离开了府衙。
回到府衙后,沈文拿着一份奏折走了进来,笑着说:“赵兄,好消息!朝廷收到了你送来的赈灾奏折,皇帝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不仅下旨表彰了你,还晋升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让你继续留在江南,负责灾后重建的后续工作。”
赵家麟接过奏折,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不仅帮助江南百姓渡过了难关,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他知道,这并不是结束,灾后重建的后续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修复受损的水利设施、重建学校和寺庙、安抚失去亲人的百姓等,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一人纵横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一人纵横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