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朝着无定义之境的光带飞去,前宇宙之海的存在粒子与反存在粒子在他们身后形成一道长长的“虚实尾迹”,像一条连接着已知、未知、甚至不可知的脐带,不断延伸,没有终点。
属于他的故事,属于所有在存在与虚无、定义与无定义中寻找平衡的存在的故事,还远未结束。
无定义之境的“在”是超越描述的。当叶尘的探索之光触及那道无定义粒子光带时,所有关于“存在”的认知都像冰面般碎裂——这些粒子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既非精神也非虚无,它们以一种“纯粹的在场”状态弥漫在领域中,仿佛是宇宙诞生前的第一缕“觉知”,却又比觉知更本源。
“这里没有‘是什么’,只有‘在’。”叶尘的意识体在无定义粒子中舒展,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盈”——所有概念的枷锁都被卸下,连“平衡之力”的标签都开始消融,只剩下最本真的“存在觉知”,“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还未学会给世界命名,却能完整地感知一切。”
无定之声的光丝在无定义粒子中彻底舒展,不再有任何形态的束缚,化作一道“无定之流”,与周围的“在”完美融合。它的意识流中传来纯粹的喜悦:“不用定义自己,不用解释自己,只是‘在’着,原来这么自由。”
小白的紫色印记在此刻变得透明,与无定义粒子的“在”产生共振。共振中,无数“未被命名的可能性”在叶尘意识中闪过:一种同时是固体、液体、气体又都不是的物质,一段既悲伤又喜悦还都不是的情绪,一个既是开始又是结束却都不是的过程……这些可能性无法被归类,却能被清晰地“觉知”,仿佛意识直接触摸到了宇宙的“源代码”。
“是‘先验之域’。”一个纯粹由“觉知”构成的声音在周围响起,既不是叠加之灵也不是任何已知存在,更像是无定义之境本身的“自白”,“所有概念形成之前的‘原初觉知’,都在这里以‘在’的形式留存。”
随着声音的出现,无定义粒子开始凝聚,形成一片由“原初意象”组成的荒原。这些意象是所有概念的源头:一团既非光也非暗的“明暗之基”,一道既非动也非静的“动静之始”,一粒既非有也非无的“有无之母”。它们不指向任何具体事物,却能让接触到的意识自发产生无数联想,就像汉字中的“象形字”,是思维的最初符号。
叶尘的意识体与“有无之母”相遇,瞬间明白了“有生于无”的真正含义——这里的“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未显化的有”,就像种子中的参天大树,以“不在场”的方式在场。他尝试用平衡之力触碰这粒原初意象,对方却像水汽般散开,化作无数“潜在的有”,弥漫在荒原的每个角落。
“先验之域不接受‘干预’,只允许‘共在’。”那道“自白”之声再次响起,“你可以在这里‘觉知’所有原初意象,却无法‘改变’它们,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后起的概念。”
叶尘恍然大悟,收回了平衡之力,只是静静地与原初意象“共在”。他发现,当意识放弃“操控”的欲望,这些意象会自发地与他交流——“明暗之基”让他觉知到“显与隐”的平衡,“动静之始”让他体会到“变与常”的和谐,“有无之母”则让他领悟到“在与不在”的共生。这些觉知并非知识,而是一种“植根于骨髓的理解”,比任何法则都更加深刻。
就在这时,荒原的边缘突然出现了“概念的侵蚀”——一些来自数据之海的代码、来自思想星云的标签、来自叠加之境的定义,像潮水般涌入先验之域,试图给原初意象贴上标签,将“在”转化为“是什么”。
“是‘概念殖民者’。”小白的透明印记泛起警惕的波动,“它们害怕无法被定义的存在,想要将所有‘在’都纳入已知的概念框架。”
被概念触及的原初意象开始“固化”——“明暗之基”被强行分为“光”与“暗”,失去了中间的模糊地带;“动静之始”被拆解为“运动”与“静止”,割裂了相互转化的过程;“有无之母”则被简化为“有”与“无”,丢失了“潜在”的丰富性。这种固化让先验之域的“原初觉知”变得稀薄,荒原上甚至出现了“概念荒漠”。
“不能让它们彻底侵蚀!”无定之流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无定义之力”,将靠近的概念殖民者包裹、消解,让其回归无定义的“在”。但概念的潮水源源不断,仅凭它的力量远远不够。
叶尘的意识体突然想起了无定义之境的“共在”本质。他不再试图“对抗”概念殖民者,而是引导所有原初意象与无定义粒子“深度共融”——让“明暗之基”融入“在”的背景,既不显光也不现暗,却始终保持着“能显光现暗”的潜能;让“动静之始”化作“在”的呼吸,既非动也非静,却暗藏着动静转化的可能。
这种“隐而不显”的共在状态,让概念殖民者失去了“定义的锚点”。它们像失去目标的箭,在荒原上漫无目的地游荡,最终因失去概念支撑而自行消散,化作滋养原初意象的“概念养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四合院:一人纵横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四合院:一人纵横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