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江南岸,荆楚之地,战火虽未直接吞噬江陵核心城郭,却已将其置于一口缓缓收紧的铁壁合围之中。
梁帝萧铣,立于江陵城头,远眺四方,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阴郁与疲惫。
昔日版图,北抵汉水,南压五岭,东至九江,西抵三峡,带甲四十余万,何等意气风发!
然如今,大隋江南道行军大总管、江南大营总管陈棱坐镇九江,运筹帷幄,调度诸军,已布下天罗地网:
东南部一线,张镇周、来整率水陆精锐,自九江溯江西进,连克蕲春、武昌、夏口,锋芒锐利,牢牢锁住了江陵东出的长江水道及江北要地。
而江淮豪帅二五仔杜伏威所部,亦受江南道总管陈棱节制,沿江南岸扫荡梁军据点,断其臂膀。
南部一线,此为战事最激烈之处。
高凉郡公、钦州都督南方剿匪总管冯盎,怀揣为祖坟被毁、儿子被杀的复仇炽焰,率百越精兵并隋军一部,如同决堤洪流,自岭南狂飙北上,一路狂破桂阳、零陵、衡阳,兵锋直指湘中腹地。
前卫大将军文士弘,率五万水陆精锐,死守清江口(资水与沅水交汇处,关键要塞)。而冯盎攻势如潮,昼夜不息,清江口已成血肉磨坊,双方伤亡惨重。
隋军仗着国力雄厚、后援不断(其中不乏粟末地内水军第三师陈通的暗中支援),步步紧逼,文士弘虽拼死力战,战线仍被不断压缩,苦苦支撑。
而西南一线:,此实为破局之奇兵。
杨子灿直接调遣麾下骁将罗士信、高安,率领一支精锐骁果卫,剿灭巴蜀之匪患之后,即悄然东出,穿行于三峡险峻之间,奇袭秭归、夷陵,兵临公安(江陵西南重镇),如同一把利刃,抵住了江陵的后腰,彻底切断了萧铣西逃入蜀或与南方残余势力联系的通道。
看起来北线最缓,但萧铣明白,那就是个张开大口的巨坑,只要北逃入坑,一定会粉身碎骨,什么也不剩。
这儿,是赤裸裸的战略威慑——杨义臣的河南剿匪大营庞大军队虽屯驻洛阳-襄阳一线,但那只老虎一定对自己是虎视眈眈。
其主要职责,在于震慑中原群雄如王世充、李密等,防止其南下插手荆楚战事,并对江陵形成强大的心理压迫,并不直接派出大规模偏师南下掠地。
真正的杀招河压力,来自于东南、西南、南面三路大军的合围之势。
江陵城内,虽墙高池深,暂未遭直接攻击,却早已风声鹤唳,成了一座孤岛。外围产粮区尽失,漕运断绝,粮草日渐紧缺,即便一再缩减配给,存粮亦难支撑数月。物价飞腾,人心惶惶,每日都有城池陷落、将领战死或投降的消息传来,绝望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
二
中书侍郎岑文本,萧铣最倚重的谋臣,此刻面色蜡黄,声音沙哑。
“陛下,文大将军虽勇冠三军,然清江口苦战逾月,士卒疲敝,伤亡惨重,粮草箭矢皆已告急...恐...难以久持。冯盎恨意滔天,若其破城,恐...恐行屠戮之事以泄愤。”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愈发沉重,“且...城中存粮见底,民心不稳,暗流涌动...若隋军长期围困,不需强攻,我等亦将自溃。”
萧铣默然不语,手指死死抠着城墙垛口。
他岂不知局势危殆?但他并非庸主,心中仍有最后一丝枭雄的倔强。
他经营荆楚多年,根基深厚,江陵城坚粮(原本)足,若能收缩兵力,固守待变,凭借长江天险,未必不能耗上一年半载。
届时,北方李渊联军若能搅动风云,或可觅得一线转机。
“可是,吾会有这样的机会和时间吗?”
萧铣惆怅地望着城外,漫山遍野、蔓延而来的逃难人群,喃喃自问。
江陵城,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庞大,也变得越来越危险。
原本最多只能容纳十八万人口的这座西梁都城,如今人口已经达惊人的六十万!!!
储粮再多,又能消耗多久?
……
三
两日后,一份由大隋江南道大总管、江南大营总管陈棱署名发出,实则经杨子灿授意、字字千钧的劝降书,被死士送入城中,面呈至萧铣面前。
这封信,彻底击碎了他和一众臣子们的最后幻想。
劝降书并非简单的恫吓,而是一篇极具政治智慧与战略威慑的雄文,也是一封劝降书。
书中首先冷峻地罗列了隋军如今占据的绝对优势——三路合围之势已成,兵力、粮草、器械、士气、外部环境(指杨义臣北线震慑,断绝外援)皆呈碾压之势。
当然,信里并非一味贬低萧铣之语,反而有所肯定。
“公于乱世中保境安民,使荆楚暂免荼炭,亦有一方之治”,但笔锋随即如剑,直指其“僭越称尊,裂土分疆,致使战端再起,荆楚子弟血染山河,百姓流离失所”之大过。
最关键的,是那些投降条件。
“铣去帝号,自缚出降,可保族种,朕许以爵,赐长安邸,一生富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