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的春天总是来得比较晚,仿佛大自然在这个地方特别吝啬它的温暖和生机。即使到了正月的末尾,辋川河的水面依然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冰,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一般。然而,就在这片看似寂静的世界里,水陆庵的古柏却已经悄悄地冒出了新芽,嫩绿的颜色在灰色的枝干间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大自然在默默宣告春天的到来。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山雾,晨钟的声音在山间回荡,打破了这片宁静。守庵的老和尚觉明正蹲在廊下,他手中握着一把竹篾扫帚,轻轻地扫去青砖上的霜花。每一次竹扫帚划过地面,都会发出一阵细碎的响声,这声音在清晨的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让人不禁想起五百年前那些石匠们凿刻泥胎时的动静。
觉明和尚的动作很轻柔,他似乎并不想打扰这片宁静,只是默默地清扫着庵前的道路。他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仿佛他也是这座古庵的一部分。
师父!小沙弥明心捧着铜盆跑来,前院碑亭的牡丹开了!
觉明缓缓地抬起头,目光落在那堵红墙之下。那株百年老牡丹,宛如一位娴静的佳人,静静地伫立在墙边。它的枝干粗壮,叶片翠绿,而那胭脂色的花瓣,犹如天边的晚霞,鲜艳而迷人。花瓣上还沾着晶莹的晨露,宛如珍珠般圆润,给这株牡丹增添了几分清新与雅致。
这株牡丹竟然比往年早了半个月就绽放出了骨朵,这让觉明感到有些惊讶。他情不自禁地伸出手,轻轻地抚摸着那娇嫩的花苞,感受着它那微微的颤动和生命的气息。
就在这时,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昨夜的梦境。在那片翻滚的云海之中,五百尊泥胎罗汉竟然都动了起来!它们原本毫无生气的金箔贴就的眼瞳,此刻却泛起了微弱的光芒,仿佛在凝视着什么。而在这片朦胧的景象中,一个低沉而庄严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该归位了。”
觉明猛地回过神来,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他站起身来,对站在一旁的明心说道:“明心,去取我的袈裟来。”
明心应了一声,转身走进屋内。不一会儿,他便捧着一件袈裟走了出来。当他将袈裟递给觉明时,无意间瞥见了师父眼底的水光。
“师父,您又梦见罗汉了吗?”明心轻声问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觉明轻笑:或许是该讲讲他们的故事了。
于是,在那个飘着牡丹香的清晨,水陆庵的晨课格外长。老和尚的声音混着檐角铜铃,穿过五百罗汉堂的雕花窗,落在每一尊泥像的指尖。而故事的开端,要追溯到六百年前那个风雨欲来的春日。
在长安城西三十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终南山,山脚下有一个宁静祥和的村落,名为“水陆庄”。这个村落虽然不大,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在这个村落里,有一户姓周的人家,他们以精湛的石匠技艺而闻名遐迩。男主人周大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擅长雕刻佛像,无论是寺庙还是道观,都能看到他精美的作品。
这一年的春天,周大石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本县最大的禅院要重修罗汉堂,需要塑造五百尊泥罗汉。这对于周大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展示他技艺的绝佳机会。
五百尊?周大石蹲在新搭的草棚里,捏着雇主递来的图纸直皱眉。图纸上只画了个大概,说是要各有姿态,无一雷同。他摸了摸后颈的旧伤,那是去年雕千手观音时摔的,至今阴天下雨还疼。
周师傅,雇主是县丞的小舅子,油头粉面,这可是给知府大人看的,要是成了,赏银三百两;要是砸了......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周大石紧紧咬着牙关,心中虽然有些不情愿,但还是果断地应承下来。他深知这个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但既然已经答应了,就必须全力以赴。
周大石带领着他的十个徒弟,来到了庄后的土窑。这里原本是一片荒芜之地,但他们要在这里创造出十二座陶窑。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将土窑盘好,准备开始制作陶器。
为了确保陶器的质量,周大石特意从终南山运来了细腻的红胶泥。这种泥质地纯净,黏性强,非常适合制作陶器。然而,要将红胶泥变成可用的原料,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工序。
首先,他们要将红胶泥反复捶打,使其变得更加柔软和有韧性。然后,再掺入适量的棉絮和糯米浆,这样可以增加泥的黏性和可塑性。经过长时间的揉捏,红胶泥终于变得像发糕一样柔滑,可以用来制作陶器了。
接下来是扎骨架的环节。周大石和徒弟们用竹篾精心编织出各种形状的骨架,这些骨架将成为陶器的支撑结构。然后,他们将揉好的红胶泥包裹在骨架上,形成陶器的基本形状。
在等待陶器半干的过程中,周大石并没有闲着。他仔细观察着每一个陶器的状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修补。当陶器达到合适的湿度时,他们会再次包裹上一层更细的泥,以增加陶器的表面光滑度和细腻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陕北民间故事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陕北民间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