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康泰生物制药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依旧亮着灯。林夏穿着白色实验服,戴着无菌手套,正小心翼翼地将微量的化合物溶液滴入细胞培养皿中。培养皿里,肺癌A549细胞正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生长,而她手中的化合物,是团队耗时两年研发的新型靶向药“CT-01”的关键成分——这是一种有望突破现有治疗瓶颈,针对EGFR基因突变耐药患者的潜在药物。
“林姐,HPLC(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出来了!”实验助理小周拿着报告跑进来,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CT-01的纯度达到99.8%,杂质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稳定性测试也通过了!”
林夏停下手中的操作,接过报告仔细查看。指尖划过数据时,她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作为“CT-01”项目的核心研究员,她清楚这组数据的意义——从最初的靶点筛选、化合物设计,到无数次的合成失败、活性优化,团队终于跨过了临床前研究的第一道难关。
“把检测图谱存档,再准备三组平行实验,确认纯度稳定性。”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明天要向评审组汇报临床前数据,不能出任何差错。”
小周点点头,转身去准备实验。实验室里,离心机的嗡鸣、移液器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构成研发人员最熟悉的背景音。林夏走到细胞培养箱前,透过玻璃门观察培养皿中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加入CT-01的细胞正逐渐失去活性,而对照组的细胞仍在疯狂增殖——这意味着,药物初步展现出了靶向杀伤癌细胞的效果。
她想起三年前项目启动时的场景。当时,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肺癌患者在使用现有EGFR靶向药后会出现耐药,后续治疗只能依赖化疗,生存率大幅下降。康泰生物决定立项研发新型耐药靶点药物,林夏主动请缨加入团队,理由很简单:“我导师曾说,好的药物能让患者多活一年,甚至更久——这是我们做研发的意义。”
然而,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的化合物合成阶段,团队连续三个月没有取得进展。设计的分子结构要么无法与靶点有效结合,要么毒性过高,连动物实验都无法通过。有一次,林夏为了优化一个关键基团,在实验室连续工作48小时,最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操作台旁,醒来时手里还攥着实验记录本。
“不能再这样蛮干了。”项目负责人李教授看着她苍白的脸,既心疼又无奈,“我们得调整策略,先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最优分子结构,再进行实体合成。”
听从李教授的建议后,团队引入了AI药物设计平台。通过模拟分子与靶点的结合构象,他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在分子结构中引入一个哌嗪环,既能增强与靶点的亲和力,又能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这一突破,让项目终于步入正轨。
第二天上午,临床前数据评审会在研发中心会议室召开。评审组由公司高管、临床专家和药学专家组成,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严肃的表情。林夏站在投影幕前,冷静地汇报着CT-01的药理数据、毒理实验结果和稳定性研究报告。
“林研究员,”一位临床专家突然提问,“动物实验显示,CT-01在高剂量下会对肝脏产生轻微损伤,这一问题如何解决?临床应用中,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服药,肝脏毒性风险必须控制。”
林夏早有准备,她点击鼠标,调出一组新的数据:“我们已经通过结构修饰,在分子中引入了一个羟基,降低了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负担。最新的动物实验显示,即使是高剂量组,肝脏酶学指标也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后续我们还会在临床试验中密切监测肝功能。”
专家点了点头,没有再追问。会议最后,评审组一致同意CT-01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走出会议室时,林夏长长舒了一口气——这意味着,药物离患者又近了一步。
临床试验分为I、II、III三期,I期主要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耐受性,需要在健康志愿者身上进行。招募志愿者的过程并不顺利,很多人担心药物的安全性,不愿参与。林夏和团队成员不得不亲自去医院、社区做科普,解释临床试验的流程和意义。
“阿姨,您放心,I期试验会严格控制剂量,从最低有效剂量开始,每一步都有专业医生监测。”在社区活动中心,林夏耐心地向一位大妈解释,“您的参与,可能会帮助到成千上万的癌症患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团队终于招募到30名健康志愿者。临床试验启动当天,林夏特意来到研究中心,看着志愿者们喝下含有CT-01的药液,心中既紧张又期待。接下来的28天,她每天都会查看志愿者的身体指标数据,生怕出现不良反应。
幸运的是,I期临床试验进展顺利,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团队确定了II期临床试验的推荐剂量。然而,就在II期试验即将启动时,意外发生了——生产部门反馈,CT-01的原料药合成 yield(产率)过低,仅为30%,无法满足临床试验的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