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结束后,林夏回到办公室,刚坐下就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中文系的李老师,手里拿着一本刚出版的学术着作:“林老师,这是我刚出版的《当代文学与媒介传播》,里面有一章提到了你的研究观点,特意送一本给你,也想听听你的看法。”
林夏接过书,认真翻看起来,时不时和李老师讨论书中的观点。两人聊了近一个小时,从当代文学的传播困境,到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文学传播方式,越聊越投机。临走时,李老师笑着说:“每次和你聊天都有新收获,下次有时间,咱们再一起申请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下午四点,林夏去教学楼给研究生上“传播学研究方法”课。研究生课程更注重学术讨论,林夏没有照本宣科,而是提前准备了几个学术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讨论到“内容分析法”时,有个研究生提出疑问:“林老师,现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太多了,用内容分析法编码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主观偏差,怎么才能减少这种偏差呢?”
林夏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出自己之前做研究时的编码手册,分给学生:“你们看,这是我当时做‘政务新媒体话语分析’时用的编码手册,里面详细定义了每个编码维度,比如‘情感倾向’分为‘积极’‘中性’‘消极’,每个类别都有具体的判断标准和示例。另外,我还找了两个研究助理一起编码,计算编码信度,如果信度低于0.8,就重新调整编码手册,直到信度达标。”
学生们传阅着编码手册,纷纷点头:“原来如此,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主观偏差了。”
下课后,林夏回到办公室,继续批改课程论文。傍晚六点多,那个涉嫌抄袭的学生敲响了办公室的门。学生低着头,声音很小:“林老师,我知道我错了,我之前写论文的时候,实在没思路,就参考了别人的论文,没注意标注引用,不是故意要抄袭的。”
林夏让他坐下,拿出两篇论文,放在他面前:“学术写作最看重的是原创性和学术诚信,参考别人的观点没问题,但必须正确标注引用,这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是对自己学术声誉的保护。”他翻到论文中抄袭的段落,“你看,这段观点很有价值,但如果是别人的研究成果,你不标注,读者就会误以为是你的原创,这不仅会影响你的成绩,还会对你以后的学术发展造成不好的影响。”
学生的头埋得更低了:“林老师,我知道错了,我能不能重新写一篇论文?我一定会认真查资料,正确标注引用,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可以,”林夏点点头,“我给你两周时间,重新提交论文。这两周里,你有任何写作上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另外,我推荐你看几本学术写作的书,帮你掌握正确的引用方法和写作规范。”他从书架上拿出两本书,递给学生,“这两本书里有详细的案例,你可以好好看看。”
学生接过书,感激地说:“谢谢林老师,我一定会好好写,不辜负您的信任。”
晚上七点,林夏终于批改完所有课程论文。他收拾好东西,走出办公室,教学楼里已经没什么人了,只有走廊里的灯亮着,照亮他回家的路。路过阶梯教室时,他看到里面还有几个学生在自习,借着教室的灯光看书、写作业。林夏放慢脚步,轻轻走过,生怕打扰到他们。
回到家时,妻子已经做好了晚饭。儿子坐在餐桌旁,手里拿着一张画,上面画着一个站在讲台上的人,旁边写着“爸爸给学生上课”。“爸爸,你今天给学生讲什么了?”儿子举起画,兴奋地问。
林夏坐下,拿起画,笑着说:“爸爸今天给学生讲了媒介技术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现在用手机看视频、聊天,都是媒介技术带来的变化。”他给儿子夹了一块排骨,“你画得真好,爸爸把这幅画放在办公室里,好不好?”
儿子开心地拍手:“好!这样爸爸在办公室的时候,就能看到我画的画了。”
晚饭过后,林夏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准备下周的讲座。下周,他要给全校学生做一场“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讲座,需要准备案例、制作PPT,还要考虑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听懂、感兴趣。他打开文件夹,里面存着平时收集的案例——有关于虚假信息传播的,有关于网络暴力的,还有关于如何辨别信息真伪的。他挑选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整理成PPT,又在旁边标注出讲解时需要注意的语气和节奏。
晚上十点,林夏终于完成了讲座PPT的初稿。他伸了个懒腰,走到阳台,看着窗外的夜景。远处的教学楼还亮着几盏灯,想必是还有学生在自习。林夏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是这样,经常在教室自习到深夜,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办公室找老师请教。那时候,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像自己的老师一样,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成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