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修了,”老人突然说,“我要去养老院了,儿子接我去上海。”她指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年轻人抱着个婴儿,“重孙子要上学了,没人照顾我了。”林夏注意到窗台的月季浇了水,每片叶子都擦得发亮,像在跟老房子告别。
“这盆‘粉扇’您带上。”林夏把月季搬过来,花盆上贴着张便签,是他写的“浇水:三天一次”。“到了上海,让它接着开花。”老人的眼泪突然掉在花瓣上,像颗晶莹的露珠,“小夏啊,我这房子空着,钥匙放你那儿吧,帮我看看窗,别让雨进来。”
下午四点,台风再次增强。林夏在检查地下车库时,发现排水泵坏了,积水已经没过脚踝。施工队的王师傅带着人赶来,雨衣下的T恤印着“XX建筑公司”——是王大爷的孙子所在的公司,小伙子听说小区有难,特意请了假带着工友来帮忙。
“林工,这泵得换零件,仓库里没有备用的。”王师傅的声音带着喘,手里的扳手在水里捞了半天。林夏突然想起赵奶奶家的洗衣机排水管,口径刚好能接上临时水泵,他转身就往七栋跑,雨幕里的背影像支离弦的箭。
当临时排水管从赵奶奶家的阳台伸出来时,老人在养老院打来视频电话。屏幕里,她正坐在轮椅上看雨:“小夏,我看见我家灯亮了,是你开的吧?”林夏举着手机让她看正在排水的车库,王师傅的儿子正站在水里徒手清理杂物,工装裤卷到膝盖,露出和他爷爷一样结实的小腿。
傍晚六点,雨势渐歇。林夏在小区门口指挥车辆通行时,看见辆熟悉的电动车——是被墙皮砸到的那辆,车主正自己往车筐里装防汛沙袋。“林经理,不用赔了。”小伙子挠着头,“我妈说,你们物业昨晚救了赵奶奶,这点小事不算啥。”他的电动车牌上贴着张物业发的爱心贴纸,画着只举着雨伞的小熊。
晚上八点,林夏在值班室整理住户档案。小孟举着面锦旗跑进来,红底金字写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是赵奶奶托社区送来的。锦旗边角还沾着片银杏叶,像王大爷竹筐里掉出来的那片。
“林哥,老周师傅的女儿来了电话。”小陈递过听筒,“说老周看见新闻里咱们小区抗台风,非要问问您那铁皮盒还在不在。”林夏抓起话筒时,听见老周在背景里喊:“告诉小夏,三号楼的下水道该通了,那年我塞了块肥皂堵着,怕老鼠……”
挂了电话,林夏打开铁皮盒,最上面放着他今天写的新档案:“七栋赵奶奶,2023年9月迁往上海,钥匙存放于物业值班室,每周三开窗通风。”下面压着张老周的工作照,1998年的他站在刚建成的小区门口,背后的楼还很新,像个年轻的承诺。
深夜十点,林夏的手机收到两条消息:王大爷说“重孙子收到银杏叶了”,赵奶奶发来张养老院的照片,窗台上摆着那盆“粉扇”,花开得正艳。他把消息截图存进手机相册,那里已经存了三百多张照片,有修好的电梯、通了的下水道、孩子们在游乐场的笑脸,每张都像小区的心跳记录。
窗外的月光爬上值班室的窗台,照亮了那盆绿萝。林夏想起老周说的:“物业管理员的脚印,就是小区的年轮。”他知道,明天还会有修不完的门把手、通不尽的下水道、调解不完的邻里纠纷,但这些琐碎的日子里,藏着最实在的温暖——是王大爷的银杏叶,是赵奶奶的月季花,是车主的沙袋,是每个住户把钥匙交给他时,眼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晨光穿透云层时,林夏已经站在三号楼的墙下。施工队正在修补脱落的墙皮,王师傅的儿子站在脚手架上,手里举着面小国旗,风一吹就哗啦啦地响。林夏摸出手机,给女儿发了张照片,配文:“爸爸在给房子补伤口呢,就像你给布娃娃缝衣服一样。”
很快收到女儿的回复,是张画:一栋歪歪扭扭的楼,每个窗口都伸出只手,手拉手连成个圈,圈里写着“家”。林夏笑了笑,把手机揣进兜里,转身去检查七栋的门锁——今天是周三,该去给赵奶奶的房子开窗通风了,顺便看看那盆“粉扇”,有没有被昨晚的风吹落花瓣。
喜欢不同职业,同样精彩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不同职业,同样精彩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