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顿了顿,又说:“还有,能不能……在新地方,也给我们留一块能看见江的地方?或者,用水的方便?我们习惯了靠水吃水,一下子离得太远,心里空落落的。”
多吉的话,像一道光,照亮了问题的另一个维度。移民,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转移,更是社会关系网络和文化心理脉络的重建与延续。
周远认真地听着,眼神亮了起来。他示意多吉坐下:“多吉,你说得非常非常好!集中安置,保留原有的社区结构;在新家园营造亲水环境,延续文化记忆……这些想法,非常重要!谢谢你!”
他立刻对老杨和当地干部说:“记录下来!移民安置规划必须调整!要充分尊重移民的意愿,尽可能实行整村、整组集中安置!安置点的选择和环境设计,要请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参与,不能只考虑土地平整和交通便利,必须考虑文化适应性和心理归属感!”
他看向多吉:“多吉,你是村里有文化的年轻人,未来有什么打算?”
多吉挠挠头:“毕业了……可能想在城里找个工作吧。但家里老人……哎。”
周远心中一动,一个想法浮现出来:“如果,电站建起来以后,需要很多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人,公司组织专门的培训,优先招收像你这样的移民子弟,让你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能照顾家人,你愿意回来吗?”
多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愿意!当然愿意!能用自己的手参与建设家乡的电站,还能留下照顾阿爸阿妈,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周远的思路豁然开朗。移民,不仅是搬走,更是要为他们创造新的、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产教融合,订单式培养,让移民共享工程带来的长期效益,变被动搬迁为主动参与和发展。
接下来的几天,周远又走访了多个拟淹没的村寨,倾听到了更多的声音:有对祖坟搬迁的极度重视,对神山圣湖祭祀权利的关切,对传统手工业(如氆氇编织)失去原料和市场渠道的担忧……
他亲眼看到了基层移民干部工作的艰辛。一位姓王的副乡长,几乎天天泡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嘴唇干裂,嗓子沙哑,被不理解的老乡骂过、赶过,却依然耐心地解释政策,记录诉求。他对周远苦笑道:“周总,我们就是磨嘴皮子、跑断腿的命。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肠。有时候想想,咱们这到底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
周远无言以拍,只能重重地握了握他的手。
深夜,在临时借住的乡政府宿舍里,周远就着昏黄的灯光,梳理着一天的所见所闻。胃部的疼痛和高原反应让他难以入眠,但脑海里翻腾的,是格桑老人望向江水的眼神,是多吉充满期待的目光,是王乡长疲惫而无奈的笑容。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
《关于雅江工程移民安置工作的若干紧急建议》
1. 原则调整: 从“简单搬迁+货币补偿”转向“以人为本、文化尊重、长远发展”的综合模式。
2. 安置模式: 大力推行整村、整组集中安置,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社会网络。
3. 安置点规划: 引入人文社科专家,注重文化空间营造(如保留观江视廊、设置公共祭奠场所、支持传统手工艺传承)。
4. 生计保障: 立即启动“长效补偿”机制细化研究(如逐年支付、入股分红);大力发展安置区特色农牧业、旅游业;与电站建设运营绑定,制定“移民子弟优先就业和培训计划”。
5. 工作方法: 充分尊重民意,流程透明,建立移民参与决策的渠道;加大对基层移民干部的支持和保障。
他写下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建议,更是一份基于良知和责任的道义承诺。
他知道,这项移民工程,其复杂和艰难程度,不亚于建造一座技术上的超级大坝。这是一次庞大的人口迁徙和社会重构,是一部掺杂着泪水、期盼、失落与新生的史诗。
乡关何处?新的家园,不应只是物理坐标的改变,更应该是希望和未来的重新锚地。而为此,他们需要付出的,是极大的耐心、智慧和投入。
窗外,雅江的咆哮声隐隐传来,一如往常。但在这怒吼的江河背景下,那些即将沉默于水下的村寨里,无数家庭的命运,正悄然开始转折。周远感到肩上的担子,从未如此沉重,也从未如此清晰。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