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这个凹槽设计是?”李国庆指着板端新增加的U型槽。
“容纳精调千斤顶。”周远用粉笔在地上画出示意图,“德国人的精调系统是在轨道板下方顶升,我们改在板端水平推挤——这样调整时不会破坏板底砂浆层。”
苏晴抱着笔记本电脑跑来:“振动模拟结果出来了!如果相邻板高差控制在0.2毫米内,转向架异常振动幅值下降67%!”
朝阳刺破云层时,第一车混凝土开始浇筑。周远亲自操作振动棒,高频震动让他的手臂发麻。温热的混凝土浆包裹着钢筋,散发出潮湿的土腥味。汗水顺着安全帽带流进眼睛,刺痛感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成昆铁路隧道里打风枪的日子。
“停!”李国庆突然大吼。他趴在模板边缘,手持工业内窥镜伸进钢筋缝隙:“第三根横向筋移位了!”
浇筑被迫暂停。老马急得跳脚:“模板都支好了,这点偏差...”
“高铁轨道板不是农村晒谷场!”李国庆罕见地发火,脸上的疤痕因激动而发红——那是早年焊轨时被飞溅钢水烫伤的勋章,“0.1毫米的钢筋移位,十年后可能就是0.5毫米的轨道变形!”
周远看着表盘上跳动的温度数字——混凝土初凝时间正在一分一秒流逝。他抄起液压剪:“拆模板!重新绑扎!”
工人们面面相觑。拆模板意味着刚浇筑的混凝土报废,损失至少十万。
“拆!”周远的声音斩钉截铁。液压剪的刀口咬住模板连接件,发出刺耳的金属撕裂声。
三小时后,当德国监理组闻讯赶来时,看到的是一块正在覆膜养护的轨道板。板端崭新的U型槽在阳光下泛着光,像张开的微笑。
“你们在干什么?!”施密特的怒吼惊飞了附近的麻雀。
周远递过一瓶冰镇矿泉水:“做个小实验。施密特先生有兴趣参与验收吗?”
七天后,轨道板强度达标。一场特殊的“比武”在备用场地展开。德国博格精调系统VS工程师的土办法。
博格团队搬来了价值百万的激光跟踪仪。三脚架上的精密仪器像高傲的天鹅,俯视着对面简陋的设备——李国庆自制的机械式千分表架,配着苏晴编写的手机测量APP。
“周总,赌点什么?”施密特难得开起玩笑,信心满满。
“输的一方,教对方一句最难学的家乡话。”周远微笑回应。
精调开始。德国团队的操作行云流水:激光扫过轨道板表面,数据实时传入笔记本电脑,精调指令通过加密狗发送给液压千斤顶。轨道板在液压缸的推动下微微移动,发出低沉的摩擦声。
四小时后,博格团队宣布完成。激光检测显示平整度0.15毫米——远超合同标准。
轮到中方团队。李国庆带人把自制的楔形千斤顶卡进U型槽。“左三丝!”他盯着千分表吼道——这是老钳工的行话,意为0.03毫米。工人用大锤轻敲调整杆,力道全凭三十年手感。
“老李,手机APP显示板头高了0.02!”苏晴举着诺基亚N95,屏幕上自制的测量软件正跳动着数字。
“知道了!”李国庆吐掉嘴里的烟卷,亲自抡锤。铁锤敲击在钢楔上,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像钟表匠在调校机芯。
夕阳西下时,当中方宣布完成,连德国技术员都围了过来。激光扫过轨道板表面——平整度0.08毫米!
“不可能!”施密特抢过激光仪亲自操作。当屏幕再次显示0.08时,他猛地转身:“你们怎么做到的?!”
周远指向轨道板边缘——那里用钢印敲着一行小字:“京沪高铁TJ-001 李国庆”。每个调整点下方还刻着微小的标记:↑0.03L ←0.02F...
“这是轨道板的‘指纹’。”李国庆咧嘴一笑,“每个调整量都刻在板上,十年后检修都查得到!”
施密特蹲下身,指尖抚过那些钢印凹痕。他突然掏出钢笔,在检测报告背面飞快演算:“你们的水平推挤调整...不会扰动板底砂浆层?”
“所以不会产生后期沉降。”苏晴调出手机里的结构应力图,“德国方案是从下方顶升,就像用针挑皮肤,看着平整了,底下已经伤了。”
德国团队陷入沉默。年轻的监理员偷偷用手机拍下那些钢印标记。
“我输了。”施密特突然用生硬的中文说,然后切换成德语,“博格系统需要升级。”
当晚的庆功宴上,德国人终于教了那句承诺的家乡话。当拗口的巴伐利亚俚语从工程师们口中蹦出时,施密特举着青岛啤酒宣布:“我提议,把这种轨道板命名为‘指纹板’!”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仪式。周远站在CRH3型动车组前,银灰色的车身上“和谐号”三个大字在闪光灯下熠熠生辉。
“周总!这边!”苏晴在人群中挥手。她身旁站着穿铁路制服的张明——小伙子刚通过高铁司机选拔,胸前的金色司机徽章闪闪发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