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备用泵发出有力的轰鸣,强劲的水流重新喷射而出!集水坑水位上升的势头被遏制,并开始缓慢下降!
井下爆发出短暂的欢呼。周远看着张明沾满油污却异常镇定的侧脸,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个年轻人,在洪水的洗礼中,正在快速成长为真正的技术脊梁。
72小时的暴雨与洪峰,如同一个世纪般漫长。当肆虐的洪水终于开始缓缓退去,铅灰色的云层裂开缝隙,投下久违的阳光时,整个工地一片狼藉,却也充满了劫后余生的疲惫与激动。
“报告周总!湘江水位已降至警戒线以下!”
“基坑边坡监测数据全部稳定!无新增位移!真空降水系统关闭!”
“盾构始发井围堰安全!防洪闸门顺利开启!井内无进水!设备完好!”
一条条捷报传来。地面指挥部和始发井内,疲惫不堪的人们相视而笑,有人激动地拥抱,有人默默地擦拭眼角。
周远走出始发井,重新站在阳光和雨后的清新空气中。他浑身湿透,沾满泥污,脸上是深深的倦容,但腰杆依旧挺得笔直。他望着退去洪水后略显浑浊但依旧奔流的湘江,望着那安然无恙的基坑和矗立的盾构井,长长地、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们…守住了。”他对身边的张明,也像是对所有人说。
洪水退去,留下满目疮痍,也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反思。
在灾后恢复与盾构始发准备的间隙,周远在“星城夜校”组织了一场特殊的“防洪抢险复盘会”。讲台上,不仅有工程师,更有参与了抢险的工人代表。
“这次能顶住,靠的是什么?”周远抛出问题。
“技术硬!”有工人喊,“那个AAS土,真神了!泡水里还那么结实!”
“设备牛!排水泵劲儿真大!”另一个接口。
“预案好!”技术员说。
“还有人心齐!”老陈,那位曾经带头闹过工资的劳务队长,此刻声音洪亮,“周总往井下一坐,大家心里就有底了!该拼的时候,咱工人兄弟没一个怂的!”
周远点点头,调出抢险过程的照片和数据:
* 管涌封堵的钢箱与AAS“血痂”。
* 井下排水泵全功率运行的曲线。
* 防洪闸门承受最大水压时的应力云图。
* 工人和技术员在泥水中并肩抢修设备的瞬间。
“大家说得都对。”周远总结,“但最重要的是,**技术、设备、预案,最终都要靠人来执行。而人心,需要用技术去保障安全,用诚意去赢得信任,用担当去凝聚力量。** 夜校教技能,也教责任。这次抢险,就是最好的毕业考!”
他话锋一转:“但是,问题也不少。”屏幕上切换:
* 备用泵故障暴露的维护疏漏。
* 初期井下人员恐慌反映的应急预案宣贯和演练不足。
* 极端天气下部分监测点数据传输中断。
* 应急物资(如特种堵漏材料)储备点布局需优化。
“问题就是进步的阶梯。”周远看向张明,“张工,你牵头成立‘应急体系优化小组’,把这次暴露的问题,一条条列出来,一条条解决掉!形成新的标准!下次洪水再来,我们要赢得更从容!”
阳光灿烂的日子,“湘江行者”号盾构机巨大的刀盘在始发井内缓缓转动,发出低沉而雄浑的轰鸣,正式开启了穿越湘江的壮丽征程。始发仪式简朴而庄重。周远没有站在主席台中央,而是和一群满身油污却笑容灿烂的工人代表、技术骨干站在一起。
“这台盾构机,叫‘湘江行者’。”周远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工地,“这名字,是大家一起在夜校里投票选出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台机器,它承载着我们在长沙雨季的泥泞里摸爬滚打、在滔天洪水前咬牙死守的经历,承载着我们工人兄弟的汗水、技术员的智慧、还有咱长沙老百姓的期盼!它要行的,不光是江底的路,更是咱中国工程师、中国工人心里那股不服输、敢闯敢拼的路!”
掌声雷动。老陈、小李等工人代表挺起了胸膛,脸上洋溢着自豪。张明看着阳光下老师花白的头发和依旧挺拔的身影,心中充满了力量。
盾构机缓缓沉入始发托架,巨大的推力作用下,刀盘开始坚定地切入被AAS加固得坚实无比的端头土体。泥浆与渣土通过螺旋输送机源源不断地送出。一切平稳有序。
周远站在始发井边,俯视着这头即将潜入江底的钢铁巨龙。阳光照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他仿佛看到了隧道贯通、列车飞驰过湘江底的那一天。
口袋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掏出来,是一条来自成都项目部的紧急信息:
> **周总:成都地铁7号线富水砂卵石地层突发大规模塌方,隧道被埋,有人员被困!情况万分危急!请求您火速支援!**
刚刚松弛的神经瞬间再次绷紧!长沙的洪水刚刚击退,成都的地下危机已然爆发!周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