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经理李成走过来,由衷地说:“周总,这次多亏了您力排众议上冻结法,还有后面那一系列神操作。业主那边对结果非常满意,成本超支的部分他们愿意承担大部分。”
周远摇摇头,抿了一口酒,目光依旧看着窗外的大海:“满意?工程没跑上几十年,没经历过几次地震、海水的考验,谁敢说真正的满意?我们的工作,只是给了它一个好的开始。”他转过身,眼神锐利,“李经理,后续的长期监测方案,特别是对那个低密度异常体区域和穿越段管片接缝的监测,必须写入竣工移交文件,并且要求运营单位严格执行。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
李成郑重地点头:“明白!您放心!”
这时,张明拿着一本厚厚的、还散发着油墨味的装订册走过来,有些忐忑地递给周远:“周总,这是我根据这次破碎带施工全过程整理的《青岛地铁海底富水破碎带盾构冻结法施工技术总结》(初稿),请您指正。”
周远接过来,沉甸甸的。他随手翻开一页,正是液氮抢险时的热力学计算过程和分析图表,详尽而清晰。他又翻到精准注浆的工艺参数表,看到许多他口头交代的细节都被准确地记录、归纳。他合上册子,看着眼前这个眼神中带着期待也带着紧张的年轻人,脸上露出了几天来最舒展的笑容。
“很好。”他拍了拍册子,“但还缺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
张明一愣:“什么?”
“教训。”周远从自己随身携带的旧公文包里,拿出一个U盘,“这里面,是我整理的这次施工中所有判断失误、应对不足、管理疏漏的案例和分析,文件名是《青岛破碎带之失》。把它加进去,作为总结的最后一章。真正的技术传承,不仅要告诉别人怎么做对了,更要告诉别人我们曾经在哪里差点做错了,以及为什么。”
张明接过U盘,感觉它重若千钧。他明白了周远一直强调的“敬畏”二字的分量。
离开青岛的前夜,周远独自一人,再次来到了始发井旁。巨大的盾构机已经继续向下一段隧道挺进,工地上依旧灯火通明,但破碎带战役的硝烟似乎已然散去。海风带着深秋的凉意,吹拂着他花白的头发。
他拿出手机,点开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二十多年前,刚毕业不久的他,戴着破旧的安全帽,站在一条简陋隧道的贯通面,笑容灿烂,眼里满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光芒。背景里,站着一位面容清癯、戴着眼镜的老者,正是他的导师,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
“老师,”周远对着照片低声自语,声音消散在海风里,“青岛这一关,我们算是闯过来了。用的是您当年教的力学原理,加上这些年摔打出来的经验。您说的对,工程这碗饭,越吃胆子越小,越干越知道怕…但怕,不是退缩,是把每一毫米都算清楚,把每一种可能都想在前头。”
他收起手机,最后望了一眼深邃的始发井和延伸向远方的隧道轮廓,转身走向停在路边的车。公文包里,那份张明整理的技术总结稿和那个存着《青岛破碎带之失》的U盘,安静地躺在最外层。下一个战场——大连海域段更为复杂的地质环境和更高的风险,已经在他的脑海中盘旋。
车灯划破夜色,载着这位身经百战却始终如履薄冰的总工程师,驶向下一个需要他用智慧、经验与敬畏去征服的深海迷宫。而青岛海底那百米惊心动魄的穿越,连同那块沉默的黑色铭牌,已然成为他工程师生涯中,又一个刻骨铭心的注脚。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