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刻启动应急预案:
1. **紧急注浆加固**:通过管片预留注浆孔,向该异常体区域高压注入速凝微膨胀水泥浆液,填充潜在空隙,稳定地层。
2. **结构临时加强**:在变形区段架设可调式型钢支撑环,提供额外的径向支撑力,限制收敛进一步发展。
3. **加密监测**:在该区段每环管片增加3个收敛监测点,监测频率提升至每15分钟一次。
4. **盾构暂停推进**:必须查明原因并稳定后方结构,才能继续前进。
隧道内瞬间忙碌起来。注浆泵的轰鸣、钢支撑架设的金属碰撞声、测量人员的口令声交织在一起。周远亲自在变形最明显的管片接缝处贴上应变片,实时监测细微的应力变化。
“注浆压力达到上限!但流量很小,地层似乎很难吃浆!”注浆班长报告。
周远眉头紧锁,凑近观察注浆孔:“换用超细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利用水玻璃的渗透性先打开通道!注意凝胶时间控制!”他深知,在冻结区边缘注浆,浆液温度、地温、凝胶时间的匹配是成败关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收敛变形的增速终于放缓,并逐渐趋于稳定。临时支撑环也安装到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当监测数据稳定在警戒值以下时,所有人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
“这个‘无关紧要’的异常体,差点酿成大祸。”周远的声音带着疲惫,更带着深深的警示,“地质勘探报告上的每一个‘忽略’,都可能成为工程脚下的一颗雷。张明,记下来:青岛项目教训第7条——对任何规模、任何位置的地质异常体,必须评估其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制定针对性预案!”
当盾构机刀盘终于穿透破碎带末端的最后一米冻结岩体,进入相对稳定的Ⅲ级围岩时,隧道内并没有爆发预想中的欢呼。只有一种更深沉的、混合着疲惫与巨大成就感的寂静。周远站在贯通面(虽然前方还有很长的隧道要挖,但意味着最危险的地段已被跨越)前,手中的强光手电照射着刚刚被切削下来的、新鲜而完整的岩石断面。
他弯下腰,仔细检查着岩面。破碎带的混乱痕迹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均匀、致密的花岗岩结构。他伸出手,指尖拂过冰冷的岩面,感受着那坚实而稳定的触感。这个动作,是他从业近三十年来,每一次跨越重大风险节点后的习惯,仿佛在与大地对话,确认它的承诺。
“破碎带穿越段,最终沉降值:最大点-3.1mm,平均-1.8mm。”监测组长报出最终数据。这个数字远远优于规范要求和设计预期,堪称奇迹。控制室内终于响起了掌声,起初稀落,继而热烈。
周远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如释重负的微笑。他走到控制台前,拿起内部通话器,声音通过广播系统传遍隧道每一个角落:“全体同仁,我们…成功穿越了胶州湾底最危险的地质咽喉!这是智慧、勇气、汗水和极致严谨的胜利!感谢大家!但是——”他话锋一转,“工程尚未结束,安全永无止境!保持状态,继续前进!”
贯通仪式简朴而庄重。没有彩旗招展,没有锣鼓喧天。周远带领核心团队,站在贯通面后方的管片环上,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铭牌仪式”。他从工具包里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巴掌大小、厚实的不锈钢铭牌。铭牌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呈现出深沉的哑光黑色。上面用激光精密雕刻着几行简洁的信息:
> **青岛地铁4号线海底破碎带穿越点**
> **里程:SK23+150**
> **地质:富水花岗岩破碎带**
> **工艺:双循环冻结法 + 动态精准注浆**
> **时间:2023年秋**
> **建造者:周远及全体同仁**
> **敬畏地质,毫米之功**
周远用专用的耐低温密封胶,将铭牌仔细地粘贴在拱顶一块管片的内弧面中心位置。位置选得很巧妙,既不会影响运营维护,又能被未来的检修人员看到。
“这是我们这一行的手印,是留给时间和后来者的名片。”他对着身边年轻的工程师们说,手指轻轻拂过铭牌冰冷的表面,“它提醒我们,也提醒所有后来接触这条隧道的人: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我们是如何战胜它的,以及…工程的质量与责任,需要百年守护。”
张明看着铭牌上“敬畏地质,毫米之功”八个字,又看看周远在隧道幽暗灯光下显得格外深刻的皱纹和花白的鬓角,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感。他明白了,技术可以传承,经验可以积累,但那份对工程的虔诚与责任,是需要用一生去践行的信仰。
项目部食堂破例开了几瓶青岛啤酒。短暂的庆祝气氛中,周远却显得有些沉默。他端着酒杯,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灯火通明的工地和远处漆黑如墨的海面。额角那道在危机时刻格外显眼的疤痕,在灯下似乎也柔和了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