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寒风像裹着冰渣的砂纸,抽打着大连湾畔的星海广场站工地。周远裹紧深蓝色的工装棉服,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上,目光穿透凛冽的海雾,投向远处海面上若隐若现的施工栈桥和巨大的钢围堰。那里,是大连地铁五号线最关键也是最凶险的控制性工程——**跨海大盾构段**的始发点。
“周总,这是最新的海域地质补勘综合分析报告。”张明的声音带着海风灌入的微颤,将一份厚厚的文件递过来。他的脸被海风吹得通红,眼神却比在青岛时更加沉稳锐利。青岛海底破碎带的淬炼,在这个年轻工程师身上留下了肉眼可见的成长痕迹。
周远接过报告,没有立即翻开。他的目光落在报告封面那张触目惊心的彩色地质剖面图上。代表隧道轴线的黑色虚线,如同一条纤细的游丝,穿行在由深蓝(海水)、黄褐色(第四系松散沉积)、灰白色(强风化岩层)以及最下方令人心悸的、代表**高压裂隙承压水**的鲜红色条带组成的复杂地层迷宫中。那条红色,像潜伏在深海之下的血管,狰狞地搏动着。
“F7高压富水破碎带…”周远低声念出报告中对这条红色区域的核心命名,手指重重地点在红色区域中心标注的压力值上:**2.8MPa**。“相当于280米水头压力。比青岛那条温泉支脉,高了整整一个数量级。”他抬头,望向波涛翻涌的海面,眉头锁成了深深的“川”字。海风卷起他花白的鬓角,额角那道疤痕在阴沉的天光下显得格外冷硬。
项目部的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海面。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展示着F7破碎带的三维地质模型和初步的盾构选型论证方案。德国海瑞克公司的代表,一位金发梳得一丝不苟、名叫施耐德的工程师,正用带着德语腔的英语自信地阐述:
“…因此,基于我公司在全球数十条海底隧道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英吉利海峡隧道、厄勒海峡隧道的实践,我们强烈推荐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其封闭的泥水舱系统能有效平衡高水压,循环的泥浆能有效携带渣土并稳定开挖面…”
施耐德展示着精美的三维动画:泥浆在压力舱内平稳循环,刀盘在泥浆的包裹下安全掘进。画面流畅而完美。
“施耐德先生,”周远的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贵公司的方案,是否充分考虑了F7破碎带的**透水性系数**(K值)以及其内部的**充填物特性**?”
他调出补勘报告中的关键一页,指着上面的数据:“根据压水试验和岩芯分析,F7带的平均K值高达10?2 cm/s量级,内部充填大量中粗砂及角砾,且裂隙连通性极好。这意味着——”周远的目光扫过全场,“泥浆在如此高的透水性地层中,极易发生**严重漏失**!”
他进一步调出计算模型:“维持开挖面稳定所需的泥浆压力下限是2.9MPa,但根据达西定律和我们的漏失量模拟计算,在这种K值下,即使采用最优质的膨润土泥浆,其漏失速率也将远超泥浆泵的补充能力!一旦泥浆压力无法维持,高压力海水将瞬间击穿开挖面,后果不堪设想!”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施耐德的脸色有些难看,他试图辩解:“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堵漏剂,提高泥浆粘度…”
“杯水车薪!”周远毫不客气地打断,“在如此高压差和高速水流条件下,常规化学堵漏剂会被迅速稀释冲走!物理堵漏材料在高速水流中根本无法有效架桥封堵大裂隙!这是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他的语气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那您的方案是?”业主代表,一位神情严肃的中年人问道,目光中带着审视。
周远深吸一口气,走到白板前,拿起笔,重重写下两个大字:
**气盾!**
“**气压辅助泥水平衡盾构(Air Cushion EPB Hybrid Shield)**!”他朗声说道,“在传统的泥水舱前部,增设一个独立的**高压气舱(Air Plenum)**!”
他快速勾勒出结构示意图:
1. **泥水舱**:位于盾构机最前部,容纳刀盘和开挖面,充满加压泥浆。
2. **气液隔离舱(Bulkhead Chamber)**:紧邻泥水舱后方,内部设置一道耐压极高的**气液隔离墙(Bulkhead Wall)**。
3. **高压气舱(Air Plenum)**:位于气液隔离舱后方,充满**压缩空气**。压缩空气的压力通过气液隔离墙,间接作用于泥水舱内的泥浆,形成对开挖面的**双重压力支撑**。
“其核心优势在于,”周远用笔尖点着气舱部分,“压缩空气具有**极佳的压力响应速度和可调节性**!当泥浆因漏失导致压力波动时,气舱压力可以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瞬间调整补偿,如同一个巨大的、反应灵敏的‘气压弹簧’,牢牢‘托住’开挖面!同时,压缩空气本身不会像泥浆那样大量渗漏流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