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玻璃幕墙将午后的阳光折射成碎片,洒在匆匆行走的周远身上。二十小时的飞行让他眼眶深陷,但更让他心神不宁的是总部电话里提到的紧急情况。
周总!这边!接机的李建国挥舞着手臂,白发在人群中格外显眼。这位老同事的脸色比周远记忆中憔悴许多。
汽车驶上机场高速,李建国直奔主题:情况不妙。西安地铁六号线施工中发现唐代城墙遗址,文物保护部门勒令全线停工。媒体天天报道,舆论压力很大。
周远摇下车窗,让初秋的风吹散些疲惫:具体位置?施工方案谁批的?
正好在钟楼站换乘通道位置。李建国握方向盘的手指节发白,方案是按2015版标准设计的,当时文物评估认为地下20米不会遇到重要遗迹。但这次发现的城墙基础比预计深了3米。
周远眉头紧锁。他太熟悉这类问题了——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永远是个难解的结。手机震动起来,是张明从吉达发来的消息:E3标段古河道处理顺利,新型管片通过验收。配图是年轻人站在隧道里竖起大拇指的照片。
年轻人干得不错啊。李建国瞥见手机屏幕,听说吉达项目用了你们的新材料?
周远没有立即回答。他看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北京轮廓——三十年前,这里只有两条地铁线;如今,蛛网般的轨道在地下蔓延。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复杂的建设环境和日益提高的社会期待。
先去看看现场吧。周远终于开口,带上最新的地质雷达数据。
西安钟楼地铁站的施工围挡外,抗议的市民举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标语牌。周远穿过人群,胸口的工作证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地下25米的施工现场,时间仿佛凝固。盾构机静静趴伏在隧道尽头,前方是被探方围起来的古城墙基础——夯土层清晰可见,夹杂着古代陶片和钱币。几位考古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清理。
周总工!项目总工王磊快步迎上来,安全帽下是一张满是胡茬的脸,您可算来了。停工两周了,每天损失上百万。
周远蹲下身,手指轻触暴露在外的夯土。冰凉坚硬的质感告诉他,这是唐代典型的三合土——黄土、石灰和糯米汁的混合物,历经千年依然坚固。
原设计线路能调整吗?
王磊摇头:左右都是既有建筑基础,上方是钟楼主楼。我们测算过,任何绕行方案都会影响地面文物安全。
周远站起身,环顾四周。隧道壁上挂着的施工图纸被考古示意图覆盖了大半,古今两个时空在此狭路相逢。他突然想起吉达老城区,想起张明如何巧妙地下穿那些珊瑚石古建筑。
联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古建筑专家。周远做出决断,同时调取北京地铁下穿元大都遗址的技术档案。我们需要全新的解决方案。
回到临时办公室,周远视频连线了远在吉达的张明。屏幕那端的年轻人背后是忙碌的工地,安全帽上沾着新鲜的泥浆。
周总!西安的情况我听说了。张明语速很快,我们这边E3标段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下穿一处奥斯曼时期古宅。当地文物部门要求地表振动速度不得超过0.3厘米/秒。
周远眼睛一亮:你们怎么解决的?
结合了德国振动控制技术和中国传统夯土工艺。张明调出一组数据,在盾构机前方预注特制浆液,形成缓冲层。配方参考了马吉德长老提供的古法建材比例。
周远迅速记录着关键参数。屏幕两端,师徒二人就技术细节深入讨论,完全忘记了时差和距离。当通话结束时,西安的夜幕已经降临,但周远心中有了初步方案。
三天后,西安钟楼地铁站会议室里座无虚席。文物保护专家、住建部官员、媒体记者,甚至几位市民代表将空间挤得水泄不通。周远站在投影屏前,背后是刚刚完成的微扰动施工方案。
...传统方法要么绕避,要么加固,但都无法完全保护遗址原貌。周远点击遥控器,屏幕显示出三维模拟动画,我们提出的微扰动理念,是通过精准控制施工参数,使影响降到文物可承受范围内。
动画中,盾构机前方形成了一层蓝色光晕,代表特制缓冲浆液。古城墙基础在施工过程中仅产生微小变形,随后又恢复原状。
这不可能!一位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家拍案而起,唐代夯土结构脆弱,任何地下扰动都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会议室顿时嘈杂起来。周远等待声浪平息,然后缓缓开口:钱教授,您修复过西安城墙的裂缝,用的什么材料?
老教授一愣:当然是传统三合土...哦!他突然明白了周远的思路。
正是如此。周远微笑,我们的缓冲浆液正是改良版三合土,与遗址本体材料相容。同时...他切换幻灯片,盾构机将采用每分钟3转的超低速模式,配合实时监测系统,确保振动值始终低于0.25厘米/秒。
住建部的年轻官员提出问题:这种工艺有成功先例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