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大厦的会议室里,空调呼呼地吹着冷风,却驱不散空气中的燥热。周远坐在椭圆形会议桌的一侧,面前摊开着厚达五百多页的《中国地铁建设技术标准》送审稿。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稿纸边缘,那里已经被翻得微微卷曲。
周总,刚收到消息,评审组增加了两位专家。张明弯腰凑到他耳边低语,都是传统矿山法派的元老。
周远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会议室另一端正在交谈的几位白发专家。其中身材魁梧的那位是煤炭科学研究院的梁副院长,中国隧道工程保守派的代表人物,曾公开质疑浅埋暗挖法是拿城市安全冒险。
会议室的门再次打开,住建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王志强带着秘书走了进来。所有人立即起身,椅子腿与地板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
各位专家请坐。王志强在主席位落座,环视一周,今天评审的《中国地铁建设技术标准》意义重大。过去我们一直沿用苏联和欧洲的标准体系,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系统性技术规范。
他示意工作人员分发评审材料:周远总工带领编制组历时两年完成了初稿,今天请各位严格把关。特别是创新工艺部分,务必确保安全可靠。
周远接过评审表,注意到浅埋暗挖法一栏被做了特殊标记。他抬头正好对上梁副院长意味深长的目光,心中一凛。
评审从地质勘察章节开始,进展还算顺利。但当进行到暗挖法施工标准时,梁副院长突然举手示意。
第187页,表5.3.1规定的支护结构安全系数,我认为取值偏小。梁副院长声音洪亮,手指重重地点在表格上,按矿山法经验,这个工况至少应该取2.0,而不是你们定的1.8。
会议室里响起低声议论。周远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梁院长的谨慎可以理解。但这个系数是我们基于126个工程案例的实测数据反演得出的,考虑了现代监测技术和材料进步的因素。
他示意张明打开笔记本电脑:这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实际监测数据,显示1.8的安全系数完全能够保证工程安全。
梁副院长冷笑一声:几个成功案例就敢降低安全标准?周总工,别忘了1995年上海地铁那个塌方事故,就是因为支护强度不足!
会议室温度仿佛骤降。周远感到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连王志强司长也皱起了眉头。那个事故是中国地铁建设史上永远的痛,也是保守派反对创新的最有力论据。
1995年的事故调查报告明确指出,事故主因是违规施工,而不是设计标准问题。周远声音沉稳,从公文包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件,我恰好带了当年的原始报告。事实上,按当时的设计标准,如果严格执行,根本不会出事。
梁副院长脸色微变,显然没料到周远会准备如此充分。但他很快又找到新的攻击点:即便如此,你们这套标准过于依赖计算机和监测设备。很多地方施工单位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技术条件,强行推广只会导致更多变通和违规!
争论越来越激烈,支持梁副院长的几位专家也纷纷加入质疑。周远注意到王志强司长的表情逐渐凝重,手中的钢笔在评审表上轻轻敲击。
各位,周远提高声音,技术标准的意义正是要引领行业进步,而不是迁就落后。如果因为部分单位条件不足就不敢提高标准,中国地铁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
他转向王志强:王司长,我建议暂时休会。编制组需要就专家意见准备更详细的说明材料。
傍晚,周远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长安街上的车水马龙。电话里,老同事李建国的声音带着疲惫:老周,打听清楚了。梁副院长和几家传统施工企业关系密切,他们承包的矿山法工程利润率高,要是新标准推广,他们的设备和技术就落后了。
周远握紧了话筒:果然不只是技术之争。
还有,李建国压低声音,听说他们正在游说部分部委领导,想搁置新标准评审,至少拖到明年。
挂断电话,周远揉了揉太阳穴。桌上的红色笔记本翻开着,正好是复八线抢险那天的记录。他突然意识到,这场标准之争就像当年的抢险一样,不仅需要技术实力,还需要策略和勇气。
周总,数据分析完成了。张明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叠刚打印出来的图表,我从全国地铁项目数据库调取了近十年所有暗挖法工程的安全监测数据,做了统计分析。
周远接过图表,眼前顿时一亮。张明不仅整理了各工程的实际安全系数,还按地质条件、施工工艺等进行了分类比对,最后用醒目的红线圈出了一个关键结论:采用新技术工艺的工程,实际安全裕度反而比传统方法高出15%-20%。
做得好!周远拍了拍年轻人的肩膀,明天就用这个数据说话。另外...他沉吟片刻,你联系一下新华社的赵记者,他不是一直想做个中国地铁技术发展的专题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