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八线浅埋暗挖段开工前一周,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秋雨。
周远站在东二环辅路上,脚下二十米处将是未来地铁隧道的位置。雨水顺着他的雨衣帽檐滴落,他却浑然不觉,专注地盯着路面上的几个监测点。这些精密仪器将记录施工期间地面沉降的每一毫米变化。
周总,设计院送来了最终版图纸。张明小跑过来,手里紧紧护着一个防水文件袋。
周远接过图纸,在雨中展开一角查看。雨水立刻在纸面上晕开,但他已经捕捉到了关键数据。走,回项目部。
项目部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十几位工程师围坐在长桌旁。周远站在投影幕布前,激光笔的红点在浅埋暗挖法示意图上移动。
这里,拱顶与地下管线的垂直距离只有3.2米。周远的声音沙哑却清晰,北京的地层特点是上层滞水丰富,粉质黏土遇水软化。我们必须把沉降控制在15毫米以内,否则会影响地面交通和周边建筑。
李建国摘下老花镜擦了擦:老周,要不要考虑冷冻法加固?我们在上海见过类似案例。
不行,成本太高,工期也长。周远摇头,我建议采用小导管超前注浆,配合钢拱架支护。王磊,你们做过模拟计算吗?
年轻的项目总工王磊调出一组数据:按照周总提出的方案,我们做了三次有限元分析,理论上可以控制在12毫米以内。但...
但什么?周远锐利的目光扫过去。
但国内没有先例,风险系数还是很高。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窗外的雨声变得清晰起来,敲打在每个人的神经上。
周远突然笑了,那是一种工程师面对挑战时特有的、带着兴奋的笑容:那我们就创造这个先例。明天开始,我驻守现场。
开工第三天,意外还是发生了。
凌晨三点,周远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值班工程师满脸是汗:周总,监测数据显示K3+250段拱顶沉降突然加速,已经达到10毫米!
周远披上外套就往外冲。施工现场,警报灯将隧道照得通红。工人和技术人员聚集在出事段周围,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和恐惧。
让开!周远拨开人群,蹲下身检查拱脚处的渗水点。混浊的水流正从支护结构的接缝处渗出,带着细小的泥沙。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这是典型的粉质黏土遇水软化现象,如果不立即处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更大范围的坍塌。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周远的声音在隧道中回荡,第一,停止开挖面推进;第二,调两台备用注浆机过来;第三,加强监测频率,每十分钟报告一次数据。
王磊凑过来小声说:周总,要不要先疏散人员?
周远瞪了他一眼:我先留下,其他人退到安全区。张明!
年轻的助手从人群中挤出来。
去把我办公室第三个抽屉里的红色笔记本拿来,快!
二十分钟后,周远蹲在积水的地面上,红色笔记本摊开在膝盖上,手电筒的光束照着一页发黄的笔记——那是1987年处理类似险情的记录。他的手指停在一行潦草的字迹上:水玻璃-水泥双液浆,配比1:0.8,注浆压力0.3MPa。
就按这个方案。周远合上笔记本,准备双液注浆设备,我要亲自配比。
张明突然站出来:周总,让我去吧。我体型小,更适合进入狭小空间。
两人的目光在昏暗的隧道中相遇。周远看到了年轻人眼中的坚定,也看到了三十年前的自己。他缓缓点头:注意安全,每五分钟报告一次情况。
抢险持续了整整七十二小时。周远几乎没有合眼,只在临时搭建的折叠椅上打过几次盹。他的裤腿和袖口沾满了泥浆,眼睛布满血丝,却始终保持着惊人的专注力。
第三天傍晚,监测数据终于稳定下来。周远看着最新的沉降曲线——14.5毫米,险险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我们成功了。他喃喃自语,然后眼前一黑,向后倒去。
醒来时,周远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张明坐在床边,正在翻阅那本红色笔记本。
医生说是过度疲劳加上轻微脱水。张明赶紧放下笔记本,倒了杯水递过来,您已经睡了十二个小时。
周远接过水杯,突然问:你看懂了第58页的注浆公式吗?
张明一愣,随即会意:看懂了,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分母上加这个修正系数。
因为北京的地层不是均质的。周远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这个系数是我花了三年时间,对比了二十多个工地数据才总结出来的。
窗外,夕阳将北京的天空染成金色。远处,东二环上的车流川流不息,没有人知道脚下刚刚经历了一场怎样的地下攻坚战。
一个月后,浅埋暗挖段顺利贯通。验收当天,建设部的专家组成员对着近乎零沉降的数据啧啧称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拍着周远的肩膀说:小周啊,你这是给中国地铁建设史又添了一笔!
周远却把张明推到前面:具体方案是这位年轻人优化的,他发现了注浆孔间距与地层渗透系数的非线性关系。
庆功宴上,李建国端着酒杯凑过来:老周,听说部里要把浅埋暗挖法编入新的技术规范了?
周远点点头:不只是技术规范,还有十二项配套工艺。我打算让张明负责编写。
你这是在培养接班人哪。李建国意味深长地说。
周远望向窗外。夜幕下的北京城灯火璀璨,更远处,13号线的施工围挡已经立起。他知道,这座城市的地下,还有无数条轨道等待铺设,还有无数个技术难题等待攻克。而他,不仅要亲手解决这些问题,还要确保有更多年轻人能够接替他继续前行。
宴会结束后,周远独自走到复八线最新建成的站台上。空荡荡的站厅里,他的脚步声回荡着。他蹲下身,手掌平贴在光滑的地砖上——那里,二十米深处,列车将来回穿梭数十载,承载着千万人的梦想与生活。
这本是一个工程师能为自己城市做出的最美好的贡献。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