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远合上总结报告,封底上烫金的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就是基石。
1999年的秋天,北京地铁1、2号线迎来了运营三十周年的纪念日。周远站在复兴门站台上,望着崭新的不锈钢列车缓缓进站,车窗反射着站台上明亮的灯光。作为地铁总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受邀参加今天的纪念活动,心中百感交集。
周总工,仪式快开始了,我们上去吧。年轻的助理张明轻声提醒道。
周远点点头,却没有立即移动脚步。他的目光停留在站台墙壁上那块记录着1号线建设历程的铜质浮雕上。三十年前,他还是个刚从大学毕业的毛头小子,跟着苏联专家学习地铁建设的基本原理;如今,他已是满头华发,肩负着整个北京地铁网络规划建设的重任。
你知道吗,小张,周远突然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1971年1号线开通那天,我就在这站台上。那时候的列车还是墨绿色的,车厢里连空调都没有,但每个乘客脸上都写满了骄傲。
张明认真地点头,他知道这位老工程师此刻正在与自己的记忆对话。
纪念仪式在站厅层举行。周远作为技术代表发言时,没有准备华丽的演讲稿,而是讲述了一个关于一把水平仪的故事——那是他的苏联导师安德烈在离开中国前送给他的礼物,象征着工程技术的严谨与传承。
...从1、2号线到今天正在建设的13号线,我们走过了从完全依赖外国技术到自主创新的漫长道路。周远的声音在站厅里回荡,但有一点从未改变——每一条铁轨、每一根电缆背后,都是无数工程师和建设者对这座城市的承诺。
台下,白发苍苍的李建国——当年和周远一起参与1号线建设的老同事——悄悄抹了抹眼角。他们这一代人,把青春都浇筑在了这座城市的地下脉络中。
仪式结束后,周远没有参加午宴,而是直接赶往了复八线的施工现场。这条连接复兴门和八王坟的线路是北京地铁网络扩张的关键一环,也是他近年来倾注心血最多的项目。
周总,东单站北侧的支护结构出现了异常变形,您要不要去看看?项目总工王磊一见周远就急匆匆地汇报。
周远二话不说,戴上安全帽就跟着王磊钻进了施工竖井。地下二十米的隧道里,潮湿闷热的空气中弥漫着混凝土和钢铁的气味。他仔细检查了出现问题的支护点,手指轻轻抚过混凝土表面的细微裂缝,就像医生在诊断病人的脉搏。
不是大问题,周远最终下了判断,但必须立即加固。告诉工人,按第三套预案处理,增加两层钢筋网片,喷射混凝土加厚10公分。
他的声音平静而坚定,仿佛不是在处理一个可能危及工程安全的隐患,而只是在讨论今天的天气。这种沉稳源自三十年来积累的经验——他见过比这严重得多的情况,也解决过比这复杂得多的问题。
离开施工现场时已是黄昏。周远的司机老马早已习惯了他的工作节奏,安静地等在工地门口。车子驶过长安街,周远望着窗外流动的城市光影,思绪回到了八十年代末的那个冬天。
当时,北京地铁建设正处于低谷期。资金短缺、技术瓶颈、人才流失...作为技术骨干的周远几乎每天都面临着新的挑战。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想过离开这个行业。但最终,是对城市轨道交通的热爱和对技术创新的执着让他留了下来。
周总,到家了。老马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周远的公寓里,书桌上摊开着复八线的施工图纸和一本翻旧的笔记本。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北京地铁建设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案——周远,1985-,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这些年来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思考过程。这是他的宝贝,也是他准备传给年轻工程师的。
他泡了杯浓茶,开始审阅明天要讨论的浅埋暗挖法施工方案。这种新工艺将应用于复八线下穿东二环的路段,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但风险也很大——在北京这种地质条件下进行浅埋暗挖,国内尚无成功先例。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是张明。
周总,抱歉这么晚打扰您。关于浅埋暗挖的方案,我有个想法...
周远听着年轻助手兴奋的声音,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种对技术的热情,他太熟悉了。三十年前,他也是这样,半夜打电话给导师讨论一个突发的灵感。
慢慢说,把你的想法说清楚。周远翻开笔记本,开始记录。
窗外,北京的夜空星光稀疏,但城市的地铁隧道里,永远亮着工程灯,永远有人在为这座城市的明天而工作。
---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