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的雾,在1971年的初秋愈发缠绵。它缠绕着李子坝工地那节节攀升的钢筋骨架,将78米高的Y型薄壁墩晕染成水墨画中苍劲的笔锋。钻机的轰鸣、钢筋碰撞的铿锵,在湿润的雾气中变得沉闷,却带着一种穿透山脊的坚韧。周远站在对岸半山腰临时搭建的观景平台上,山风卷起他洗得发白的工装下摆。他的目光穿透薄雾,锁定在崖壁上那个巨大的“凹”字形缺口——那是未来轨道梁将“嵌入”居民楼的精确位置。钢筋已从两侧大楼的核心筒中探出,如同巨兽伸出的臂膀,等待着与云端轨道的钢铁脊梁紧紧相拥。
“周总工,三号楼核心筒与轨道桥墩共构区的钢筋绑扎,今天开始顶层合龙。”对讲机里传来现场总工老陈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抑制的激动,“按您审定的节点图,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了!”
“好。”周远的声音平静无波,目光却锐利如初,“共构节点是‘楼轨共生’的命门。钢筋密集度、混凝土浇筑顺序、温度应力控制,每一步都要像绣花。告诉振捣组,核心筒与墩身结合部,用φ30的小型振捣棒,人工补振,确保绝对密实,一根毛细裂缝都不能有!”
“明白!我亲自盯!”老陈的回应斩钉截铁。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平台下方的陡峭石阶传来。负责七星岗防空洞改造的工程师小吴,满头大汗,手里攥着一份沾满泥点的报告,脸色发白地冲到周远面前:
“周总工!七星岗!三号主洞室…清淤到预定标高时,侧壁…侧壁突然渗涌出大量**黑褐色、粘稠、带刺鼻硫磺和油污味的泥水**!不是普通地下水!流速还在加快!我们…我们怕是挖到‘老窖’了!”
“老窖?”周远眉头猛地一拧。山城地下,抗战时期遗留的工业废料填埋坑、油库渗漏区,如同溃烂的疮疤,是比防空洞本身更凶险的“地质毒瘤”!
“取样!立刻取样分析!封闭作业面!人员撤出!”周远的声音瞬间绷紧,“通知环境监测所和防化专家!快!”
几小时后,初步化验结果如同投下了一颗炸弹:渗出液含有**高浓度苯系物、重金属(铅、铬)、强酸性(pH≈2.5)及不明有机污染物**!这绝非自然水体,而是**被遗忘数十年的工业危废渗滤液**!七星岗的“时空叠影”,瞬间蒙上了致命的阴影。
“怎么办?周总工?”视频会议屏幕上,老秦、老陈、小吴的脸挤在一起,焦灼几乎要溢出屏幕,“洞室结构已经被强酸腐蚀!废液还在涌!常规封堵材料一接触就被溶解!更别说后续轨道结构怎么敢放进去?”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山风穿过观景平台的缝隙,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周远站在巨大的七星岗洞室剖面图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稳的“笃笃”声。他的目光在代表黑褐色渗流区域的标记和旁边“轨道结构预留位”之间反复跳跃。常规方法在此刻如同螳臂当车。
“毒瘤必须剜除,轨道也要过。”周远的声音打破了沉寂,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冷静,“那就‘釜底抽薪’,给这‘毒窖’动一场‘透析置换’手术——**‘原位化学中和-吸附固化-负压抽提’集成治理!**”
他的方案如同精密的外科手术指南:
**“第一步:‘化学围城’——建立动态隔离屏障!”**
* 在渗涌点外围,紧急钻设**环形加密注浆孔**,注入**高强度耐酸化学浆液(如改性呋喃树脂或特种环氧)**,快速形成一圈**内衬耐酸膜**的“化学隔离墙”,将污染核心区与外部洞室结构及未污染岩体强行隔绝,阻止污染扩散。
* 在污染核心区内,同步注入**高效pH缓冲剂(如石灰乳)**和**强氧化剂(如过硫酸盐)**,中和强酸,降解部分可氧化有机物,初步“解毒”。
**“第二步:‘磁石吸垢’——注入纳米级功能吸附材料!”**
* 通过预留管道,向污染泥水混合体中,高压注入**特制纳米磁性复合吸附剂**。该吸附剂具有**超大比表面积、表面多重官能团(巯基、氨基等)**,如同微观的“磁石”与“捕手”,能强力吸附固定重金属离子和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如苯系物)。
* 注入过程配合**可控交联剂**,促使吸附剂在污染介质中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将污染物牢牢“锁”在网中。
**“第三步:‘抽骨换髓’——负压强化抽提与生物修复!”**
* 在凝胶体初步形成后,插入**大流量负压抽提井**,将**被凝胶包裹、吸附了污染物的泥水混合物**强行抽出地表,送入移动式专业危废处理车进行最终无害化处置。
* 对抽提后残留的、吸附于岩壁和难以抽出的污染介质,注入**复合功能微生物菌剂(针对特定烃类和重金属)**,利用微生物的降解和转化能力,进行**长期、温和的原位生物修复**,清除“死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