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隧道深处机电联调成功的欢呼声似乎还在耳边回荡,周远已经坐在了总工室那张被图纸和报告淹没的长桌前。刺眼的灯光下,空气凝重得能拧出水。来自上海的电传图纸和紧急报告铺满了桌面,每一张都散发着黄浦江畔湿冷的泥腥味和令人心悸的危机感。
电话听筒里,上海副总工老钱嘶哑疲惫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每一个字都像沉重的铅块砸在周远心上:
“…周总工,倾斜度已经超过千分之八!还在缓慢增加!北侧井壁距离邻近的旧防波堤桩基最近点不足三米了!井内涌水量猛增,抽水机都快跟不上了!工人不敢下井作业…再这么下去,要么撞上防波堤桩基引发更大破坏,要么…要么井体结构应力超限,开裂甚至倾覆啊!”
周远的目光死死锁定在摊开的沉井结构图和倾斜监测数据上。巨大的圆形沉井,直径近三十米,如同一个陷入泥沼的钢铁巨轮,正以一种缓慢而不可抗拒的姿态,向着北侧——黄浦江的方向——倾斜。电传过来的几张模糊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沉井顶部平台那触目惊心的歪斜,以及北侧井壁外翻涌的浑浊泥水。报告里用红笔圈出的数字:累计偏移量**1.78米**,倾斜角**0.48度**(约合千分之八点三),还在以每小时几毫米的速度持续恶化。
“原因?”周远的声音异常冷静,像冰封的河面。
“是暗浜!该死的暗浜!”老钱的声音带着绝望的愤怒,“勘探孔没打到的盲区!沉井下沉穿过第③层灰色淤泥质粘土时,北侧突然遇到一个被填埋的古河道坑塘,填土全是松散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承载力瞬间垮塌!南侧还在硬粘土层里撑着,北侧就像踩空了脚,一下子陷进去了!”
暗浜——城市地下工程最凶险、最难以预测的“幽灵”。周远的手指划过地质剖面图上那个被红圈标记的、代表未知暗浜的空白区域。上海的厚层淤泥本就如同流沙,这隐藏的暗浜更是釜底抽薪!不均匀的下沉应力,如同无形的巨手,狠狠推搡着沉井庞大的身躯。
“监测数据同步给我!井内不同标高水平位移、倾斜仪读数、沉降观测点、井壁应力应变片读数、涌水量变化、还有北侧坑外土体位移和孔隙水压力!所有数据,每分钟更新一次,直接传到我的电传机!”周远的语速快而清晰,大脑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已在飞速构建力学模型,“老钱,立刻做三件事:第一,沉井内所有作业人员立刻撤离!安全第一!第二,北侧坑外,沿着防波堤方向,立刻打设一排深层位移监测孔,我要知道倾斜对堤岸的影响范围!第三,清点所有可用的顶升设备和材料,包括千斤顶、钢支撑、钢板桩!随时待命!”
“是!我马上去办!”老钱的声音仿佛注入了一丝力量。
电话挂断,总工室瞬间被一种高压的寂静笼罩。只有电传机(一种早期的传真设备)发出单调的“滋滋”声,一张张带着湿冷气息、记录着上海沉井最新险情的数据纸,如同病危通知书般缓缓吐出。周远站在巨大的上海地图前,目光穿透纸张,仿佛看到了黄浦江边那个正在缓慢倾倒的钢铁巨物,听到了钢筋在超限应力下发出的细微呻吟。
“必须纠偏!而且要快!”周远转身,斩钉截铁地对围拢过来的北京技术核心组说道。墙上挂钟的指针,在寂静中发出清晰的“咔嗒”声,每一秒都意味着倾斜的加剧和风险的累积。
“怎么纠?”负责结构的老李眉头紧锁,“这么大的家伙,陷在三十米深的烂泥里!强行顶升?千斤顶往哪里生根?地面是软土,地下是烂泥,根本吃不住力!而且顶升过程中应力突变,井壁结构可能瞬间崩溃!”
“顶升是最后手段,而且只能作为辅助。”周远的目光锐利如刀,“核心是‘调土’!把北侧‘空’掉的那只‘脚’,重新‘垫’起来;把南侧那只‘撑’得太死的‘脚’,适当地‘松’一松!让沉井自己找回平衡!”
他快步走到绘图板前,抓起炭笔,线条凌厉地勾勒出倾斜沉井的剖面图。
“第一招:‘北压南掏’!”炭笔在北侧井壁外重重画上斜向下的箭头,“在北侧井壁外,紧贴着井壁,用高压旋喷设备,向下打设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形成一堵局部的、高强度的‘挡土墙’!目的不是硬顶,是阻止北侧坑外软土进一步向井壁下方‘流’进来,加剧掏空!同时,”笔锋转向沉井内部南侧区域,“在沉井内部,南半边相对‘实’的地方,组织精干小分队,在绝对保护下,进行‘限域掏土’!用高压水枪配合小口径吸泥泵,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地掏挖南侧刃脚下方承载力过高的土体,人为制造一点沉降空间,让南侧‘脚’软一点,沉一点,给北侧‘脚’减轻负担!”
“旋喷桩…限域掏土…”老李思索着,“这需要极其精细的操作!旋喷压力控制不好,可能扰动土体适得其反!掏土更危险,稍有不慎,引发井内土体突然失稳涌出,或者破坏刃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