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友谊宾馆会议中心前,红旗招展。周远仰头望着悬挂在门口的红色横幅——全国高速公路建设经验交流会,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作为沈大高速的总工程师,他今天要在这座汇聚了全国交通系统精英的讲台上,分享中国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经验。
周总,您的发言安排在上午十点,时长四十分钟。会务人员递来会议手册,部领导特别交代,希望您多讲些技术创新方面的内容。
周远点点头,翻开手册。会议议程上,他的报告题目被特别标注了星号:《沈大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在他之后发言的,是来自美国加州交通局的专家,题目是《美国州际公路系统建设经验》。
周总!熟悉的声音从身后传来。王志刚拎着公文包快步走来,西装革履的打扮与平日工地上灰头土脸的形象判若两人。我刚去会场试了投影,咱们的PPT播放没问题。
周远拍拍他的肩膀:紧张吗?
有点。王志刚老实承认,手指不自觉地扯了扯领带,台下可都是专家教授,咱们这些工地出身的...
工地怎么了?周远替他整了整领带,沈大高速上的每一项数据,都是我们亲手测出来的;每一个技术参数,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这份底气,书斋里的专家未必有。
会场内已座无虚席。周远在前排就座时,注意到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专家正在翻阅会议材料,不时在沈大高速的技术图表上做着笔记。他的目光与一位戴金丝眼镜的老者相遇,对方微笑着点头致意——那是同济大学的孙教授,国内土力学泰斗,曾参与川藏公路的设计。
会议开始后,部领导的致辞掷地有声:...沈大高速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接下来,我们要用十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两纵两横国道主干线系统...
周远在笔记本上记下两纵两横几个字,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中国地图上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他清楚地知道,这简单的四个字,意味着数万公里的高标准公路建设即将拉开序幕。
下面,请沈大高速公路总工程师周远同志作报告。
掌声中,周远稳步走上讲台。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台下数百张专注的面孔,缓缓开口:
各位领导、专家,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沈大高速公路关键技术创新与实践》。沈大高速全长375公里,北起沈阳,南至大连,连接辽东半岛两大经济中心...
随着他的讲解,投影幕布上展现出沈大高速的全线航拍图、地质剖面图和各类施工场景。当讲到软基处理技术创新时,周远特意放慢了语速:
辽河平原广泛分布着厚度不等的滨海相软土,传统换填法不仅造价高,工期也难以保证。我们研发的分层碾压结合竖向排水体新工艺,通过科学设置排水板间距和分层碾压参数,使软土固结时间缩短60%...
台下响起一阵窸窸窣窣的讨论声。一位来自广东的专家举手提问:周总,你们采用的塑料排水板间距1.2米是基于什么计算?我们在珠江三角洲的试验显示,1.5米间距效果也不错。
周远早有准备,点击遥控器调出一组对比数据:这是不同间距下的孔隙水压力消散曲线。辽河软土的渗透系数比珠三角低一个数量级,所以需要更密的排水通道。我们建议各地区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动态调整...
问答环节持续了二十分钟,周远对每一个问题都给予了数据支撑的回应。当美国专家上台演讲时,他注意到不少听众还在翻看他留下的技术资料,心中涌起一丝欣慰——这些从实践中来的经验,正在被同行们认真对待。
下午的分组讨论更加热烈。来自各省的工程师们围着周远,问题一个接一个:沥青配合比如何控制?桥梁支座选型有什么讲究?冬季施工有哪些注意事项?周远耐心解答,不时让王志刚补充具体案例。
周总,你们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一个年轻工程师好奇地问。
周远沉思片刻:不是技术,是观念。刚开始,连我们自己的施工队长都质疑,为什么要修一条禁止行人、自行车通行,还要收费的。直到军车试运行那天,看着三十吨的重载车队平稳驶过,老工人们才真正明白什么是高速公路。
讨论结束时,孙教授悄悄将周远拉到一旁:小周啊,部里正在筹划编写《高速公路设计规范》,想请你负责路基路面部分的起草工作。这可是奠基性的工作,有没有兴趣?
周远心头一震。行业规范的制定,意味着从实践者向标准制定者的跨越。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感谢孙老推荐,我一定全力以赴。
当晚,周远和王志刚在宾馆房间里整理会议收获,突然接到部里办公厅的电话:明天上午八点,部长要单独听取沈大高速的总结汇报。
这么突然?王志刚有些紧张,要不要准备新的材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