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专家团抵达北盘江大桥工地的前一天,周远亲自检查了每一个接待环节。苏颖抱着小周乔,站在临时指挥部门口看着他忙前忙后,嘴角含笑。
堂堂总工程师,怎么连欢迎横幅挂多高都要管?她调侃道。
周远拍拍手上的灰尘:这次不一样。中村带来的美国工程师麦克是斜拉桥抗风领域的权威,德国教授瓦格纳则专攻高强混凝土。他们表面是来交流学习,实际上...
实际上是来评估中国技术的真实水平。苏颖接过话头,轻轻拍着怀中熟睡的婴儿,放心,监测系统已经升级,核心区域的出入都有记录。
周远俯身亲吻儿子的额头,小家伙在睡梦中皱了皱鼻子。自从苏颖带着孩子来到工地,整个团队的氛围都变得不一样了——板房走廊里多了婴儿的笑声,严肃的技术讨论常常因为小家伙的突然哭闹而中断,却没人抱怨。
对了,瑞士总部批准了我的提议。苏颖压低声音,亚太研发中心就设在贵阳,我以后可以长期驻扎在这里了。
周远惊喜地看着妻子:真的?那乔乔...
工地幼儿园下周就开张,第一批五个孩子,都是工程人员的子女。苏颖眼中闪着光,我还设计了一套桥梁家庭远程互动系统,让在外作业的父母能随时看到孩子的情况。
周远心头一热。这个曾经叱咤国际商界的女子,如今正用自己的方式改变工程建设者与家人长期分离的困境。
次日清晨,三辆越野车驶入工地。中村裕也第一个下车,身后跟着六位肤色各异的专家。周远注意到队伍最后那位高大的美国人格外关注正在施工的主塔,不停地用长焦镜头拍照。
周先生,感谢您的热情接待。中村深深鞠躬,然后介绍团队成员,这位是MIT的麦克教授,这位是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瓦格纳教授...
寒暄过后,周远带领团队参观工地。从观景平台俯瞰,北盘江大峡谷的壮观景象令来访者惊叹不已。主塔已经施工到150米高,像一柄利剑直插云霄。
不可思议的地形!麦克教授用英语感叹,在这种峡谷建斜拉桥,美国人想都不敢想。
周远微笑回应:挑战确实很大,但我们的岩锚-桩基复合体系有效解决了溶洞问题。
参观途中,中村一直紧跟在周远身侧,询问技术细节。他的问题专业而深入,但周远敏锐地察觉到,对方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特别感兴趣,几次试图将话题引向配方和工艺。
中午的欢迎宴会上,德国教授瓦格纳举杯致辞:中国工程师的创新能力令人敬佩。特别是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周远正要回应,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陈明发来的紧急消息:材料实验室有异常,监控拍到有人深夜闯入!
宴会一结束,周远立即赶往实验室。陈明调出的监控画面显示,凌晨两点十七分,一个戴着口罩和帽子的身影试图打开存放碳纤维样品柜,失败后迅速离开。
看不清脸,但体型很像中村团队里的那个韩国助手。陈明咬牙切齿,我就知道他们没安好心!
周远沉思片刻:不要声张,加强安防即可。真正的核心技术都在我们脑子里,他们偷不走。
就这么算了?陈明不甘心。
大局为重。周远拍拍他的肩,明天的主缆技术发布会才是重头戏。
当晚的团队会议上,周远宣布了一个大胆决定——在明天的技术发布会上,主动公开篾索式减震装置的原理图和部分设计参数。
老周,你疯了吗?林涛第一个反对,这可是我们的核心创新!
我们公开的只是原理,不是工艺细节。周远解释,真正的技术壁垒在材料配方和施工工艺上,这些他们拿不走。
陈明若有所思:您是想...化被动为主动?
正是。周远点头,与其让他们暗中打探,不如光明正大展示。况且,篾索灵感来自红军长征,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骄傲地讲述。
第二天的主缆技术发布会吸引了国内外三十多家媒体。周远站在投影前,身后是篾索式减震装置的3D解剖图。
各位可能好奇这个名字的由来。周远切换幻灯片,展示红军渡江的历史照片和王建军的祖父日记,1935年,红军在北盘江下游用篾索横跨急流,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八十多年后,我们从中获得灵感,设计了这套世界首创的减震系统...
他详细讲解了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如何将草绳减震的朴素智慧转化为高科技复合材料装置。台下闪光灯不断,记者们奋笔疾书。中村和他的团队坐在第一排,表情复杂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提问环节,麦克教授第一个举手:周先生,您公开的设计非常精彩。但考虑到峡谷的强风环境,这种装置的抗疲劳性能如何保证?
我们进行了200万次循环试验。周远调出一组数据,采用自主研发的碳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疲劳寿命是传统钢材的五倍以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请大家收藏:(www.qbxsw.com)工程师职场成长与技术创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